近年來,ESG投資已成為主流,但也面臨九大挑戰。
第一是數據的可獲得性。企業缺乏對ESG訊息進行披露的壓力和動力,使相關披露不充分,令投資者無法對企業的ESG表現作出評判。這一方面要加強監管,要求企業從自願披露逐步轉向強制披露;二是使用大數據等訊息技術手段,全方位搜集企業ESG相關的數據和訊息。
第二是數據的可度量性。ESG三大領域下有上百個分項,惟大部分指標均難以量化。雖然各家機構設計了許多指標,但仍非全面、準確和客觀;建議各界加強研究和交流,共同制定數據指標的共同分類和統一標準等。
數據或有水分需核實
第三是數據的可靠性,即企業披露的ESG數據可能有水分,需要加強稽核與審計,如第三方機構的認證、核證等專業服務。
第四是ESG評級用途不清晰。信用評級衡量的是借款人的信用違約概率,股票評級是衡量股價表現高於或低於大市表現的概率,用途都很明確。ESG評級的用途則很模糊,評級機構籠統地把ESG評級作為評價企業ESG表現好壞的指標,缺乏對ESG投資者需求的有效分類,實用性不足;故可因應不同ESG投資者的需求,設計具有不同用途的ESG評級。例如有的評級機構把ESG評級作為其信用評級的一個輔助指標;另外就是開發個別ESG分項的評級,例如綠色股票和綠色債券的評級,專注於碳排放、環境污染等指標。
各評級機構評級存差異
第五是各家評級機構的評級差異性。ESG評級分項指標眾多,各家機構在分項指標的選擇及權重分配方面存在主觀性,導致同一家企業於不同機構的ESG評級差異巨大,讓投資者無所適從。解決方案是細分評級,聚焦分項、子領域進行評級,在子領域中盡可能統一標準和方法論,分而治之,逐步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
第六是評級質量難以評估。信用評級、股票評級可以通過信用違約的實際情況、股價表現等客觀指標來評判;惟ESG評級卻難以評判。因此,應從細分領域中設計能夠驗證的ESG評級。
第七是「漂綠」。這個現象很普遍,ESG強調的社會責任與投資者或企業的財務利益存在衝突,正向鼓勵不足,投資者和企業於ESG投資時缺乏可持續性和可擴展性。解決方案要雙管齊下,一方面要增加監管壓力(如對企業碳排放實行強制性配額),另一方面借助市場機制(如碳市場)給ESG投資者和企業增添更多動力。
資產嚴重高估造成泡沫
第八是「綠色泡沫」,即可再生能源、電動車等綠色領域的資產價格存在較嚴重的高估。倘若ESG投資者現在出手投資,未來的投資收益可能會很差,甚至出現虧損。「綠色泡沫」說明當前在ESG投資領域,能夠把ESG理念與財務鼓勵有效融合的投資標的還非常有限,投資者擁擠在相對狹窄的賽道,導致綠色資產價格高估。這個現象或可借助投資者的熱忱,幫助綠色產業進行融資(如加快相關領域的PE/VC融資、股票IPO、綠債發行等),推動綠色金融和綠色產業的發展。
第九是對ESG投資的懷疑和抗拒。今年以來,緣自各分項目標之間的衝突,美國部分州政府對ESG基金採取了公開抵抗;因此,還是要盡可能聚焦ESG投資的分項目標,求專而不是求全,同時運用多種投資方式(如轉型金融、積極股東策略等)設法彌補被動ESG投資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