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或展覽都會有策展人,將展品變成故事,觀眾看完才會有得着。例如香港藝術館有一個香港字體展,就需要有人在上百年的都巿生活之中,找出有代表性的印刷品、街招、電影片頭等展品串成故事,解釋字體在香港的發展軌跡。
現代分析員的工作,其實亦有類似策展人的一面。以前資訊不流通,存儲資料就是分析工作的主項。例如上周我引述了巴郡歷年的現金池規模,選擇自1994年開始分析,純粹因為巴郡自1995年才將年報上載到網站。假如要再早的資料,就需要找圖書館。
到了現在,除了年報等法定文件之外,大部分公司亦會上載介紹公司的簡報,以及股東大會或業績發布會的影片,基本上專業分析員能拿到的基礎資料,一般投資者亦可找到。我在大學授課都會花半堂和學生實時下載和分析這類資料,就足以說明這已經是分析員的基本技能。大家都能拿到公司公布的原始資料,是互聯網對投資分析的第一波影響。
另外,互聯網之下,數據亦一樣變多了。以前不少行業數據都有專人收集,然後用者如分析員再付款購買。除了省時之外,當年要拿到原始行業數據都有一定難度,除非別無選擇,否則分析員都傾向購買。
選取合適數據歸納分析
但現在網上的原始數據極多,自行收集的數據質素未必太差。例如有些數據是逐月公布,但沒有幾年的數據就看不到趨勢,因此大家都會每次公布就更新自己的試算表,分析就比較方便了。網上數據亦會良莠不齊,所以分析員亦需要了解資料有否錯誤,或者因為收集方式等原因,數據有否導向等。由十餘個公開數據,選取合適的數據,再歸納成有用的資訊,其實已經是策展的方法。
到了近幾年,互聯網又再進一步,出現了各類分析。最傳統當然是財經報章或電視台上載專欄或節目。但在KOL經濟之下,影片、語音及各類文章都有不少。又因為影片能拿廣告費,願意每天出版的KOL亦為數不少,就算撇除了質素原因,亦不可能有時間全都聽完。
KOL分析成共識不容小覻
當然可以很象牙塔地全數忽略了這些「散戶分析師」,但一來他們之中亦有能人異士,二來他們的集體聲音亦會形成自己的論述,成為巿場力量的一部分。去年美國散戶在論壇上集結後,推高遊戲零售商的股價。那是一次集體行動,也許本質上和上述的KOL分析有所不同。不過,集體行動對股價的影響短暫,但如果KOL形成的論述變成了散戶之間的共識,大家想法差不多的時候,集結出來的力量亦不容忽視。
兼聽則明全面了解是重點
之前和朋友討論KOL分析的時候會聯想到博物館的策展人,就是因為這個論述形成後的影響。選擇拜讀特定作家的網上文章不是新鮮事,再保守的投資者都會閱讀畢非德或Howard Marks的文章。選取這些網上資源,最重要的當然是先以質素篩選,但是如果不留意的話,也許就會偏向一邊。例如對某行業或某個股有自然好感,就很容易只選擇了看好的分析,自己策展成一個全面看好的論述。因此,做到兼聽則明,全面了解的情況,也許就是策展分析的重點了。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息賺秘笈》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