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今年最後一季,在各種正面消息的帶動下,筆者預計亞洲市場將會持續是眾人的焦點。與此同時,東南亞國家須面對進一步的經濟調整,而亞洲區市場的整體表現,則很視乎美國10年期債息的動向,以及美元之強弱,換言之,聯儲局退市與否,仍是後市關鍵。
若然美國國債孳息繼續抽高及美元轉強,亞洲區內的風險資產會持續面對壓力,資金或會進一步從區內流出。相反,如果債息走勢平穩,美元也未有想像中強,則區內資產得以喘定,政府也有更多空間實行結構性改革。
日本:「安倍經濟學」已有一定成果
在日本,初步跡象顯示「安倍經濟學」已取得一定成果。日本積極推行貨幣刺激政策,至今反應正面,日本今年次季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上升3.8%,當中的主要動力是私人消費、出口以及公共開支。貨幣供應增加,刺激借貸增幅加快,日本的消費信心已漸漸回升,日本短觀調查已步入樂觀地帶。種種因素下,終於令日本的通脹預期在多年以來首次突破1%。只要日本當局繼續決心刺激經濟、日本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持續擴充,相信日圓兌美元會一直弱勢。
隨著經濟開始改善,市場預期首相安倍晉三終須上調消費稅,在2014年4月由5%上調至8%。為了抵銷消費稅上升的影響,有提議日本政府為企業提供逾140億美元的稅務減免。另一方面,市場預期日本央行將會實行更加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平衡消費稅的負面影響。日本央行擔心,上調稅率一事若一拖再拖,市場會開始質疑日本政府的財政實力及償付能力,最終導致日本國債孳息抽升,更加不利經濟前景。
日本政府希望改善基本預算平衡,將2015年財政年度的赤字減少50%,這個目標無疑極具挑戰性。為了確保經濟復蘇,安倍的「第三支箭」若要射中目標,一定要進行國家結構性改革。
早前日本被選為2020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國,消息令日本舉國歡騰,也刺激市場情緒,但對於股市來說,說到底,最重要的還是企業的復蘇進度。經濟傳出喜訊、企業盈利改善,使到日本企業的槓桿率有下降之勢,更開始錄得現金流。筆者預計,未來日本企業活動將會活躍起來。
中國:期待更多改革措施出台
身在去槓桿化過程中的中國,未來數年經濟增長有放緩的風險,但筆者相信,中國政府擁有足夠的工具應付下行風險,令經濟得以軟著陸。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銀行業的基本面並不如一些人想像般差劣,目前中國的銀行體系中,有差不多40%的資金都用來購入中國政府債券及用作銀行儲備金,銀行業的貸存比率為75%,並維持20%的存款準備金,以達到人民銀行的要求。
由於基建及房地產兩方面的投資持續強韌,加上信貸擴張有滯後反應,自第三季以來中國經濟有穩定下來的跡象。在新訂單及生產活動上升的帶領下,製造業PMI指數超出市場預期,並回歸至擴張地帶。固定資產投資及零售銷售也保持穩定增長,另一方面,一度緊絀的銀行資金,也漸告趨平衡。自人行透過公開市場操作重新注入流動性後,上海銀行同息拆息(SHIBOR)已大幅回落。
在經濟政策方面,中國政府決心雙線平衡進發,一方面確保經濟增長在某一水平之上,另一方面致力推進結構性改革,相信這個訊息,大眾已經完全消化。由於中國政府為經濟增長設了下限,當經濟面臨惡化風險時,當局亦會適時推出寬鬆措施。反過來說,隨著中國經濟連續數月改善,筆者預計政府領導層將更加重視改革措施,以解決結構性問題,例如地方政府的財政緊絀、社會收入不均等。
在今年最後一季,市場目光皆集中在中國的改革藍圖。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於今年11月舉行,大家將可以從傳媒報道中,看到愈來愈多政府官員發表對新改革措施的言論。
筆者預計,中國經濟改革的範圍有可能包括公共財政及稅制、開放資本市場、發展城市化、農村土地使用權轉讓,以及提升社會福利等。在三中全會上,中國領導層將會透露更多關於改革藍圖的細節。
至於中國市場的風險,筆者認為大家最應該留意兩方面,包括去槓桿化過程,以及反貪污調查帶來的影響。前者關乎到地方政府及企業的投資活動,後者則肯定會曝露一些中國的企業管治問題。
東南亞:聯儲將退市 資產下跌風險增
近年成熟市場紛紛實行量化寬鬆(QE)措施,雖說目標是刺激自身的經濟,但卻為全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更製造了道德風險(moral hazard)。
歐美量寬下,大量的海外資金湧入亞洲地區,間接容許當地政府的預算赤字上升,亦使得執政者有借口推遲急需的結構性改革。但一旦美國退市、資金逆轉,區內的資產價格便會有急挫的風險,而利率上升及各種貨幣轉弱,也會推升通脹。
即使美國聯儲局目前延遲退市時間表,也只能為亞洲新興國家帶來短暫的喘息機會,把握時間實施結構改革,而未有解決根本的問題。因此,筆者建議目前的投資部署還是集中在北美市場。至於東南亞市場,即使近來已過度沽售,但除非我們見到當地有結構性改革措施出台,否則見底之說仍是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