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或測量師為股票或大廈估價,只能稱之為估值,當然是因為它並非實際交易價格,再有經驗的估值都會和巿價有差別。如果經濟驟然改變,更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確立「新常態」之下的新巿價。經濟變好,投資者願意賺少一點都要搶貨,深怕進場太遲會蝕底,因此巿場價量齊升,新巿價得以快速確立。
經濟變差投資者等好機會
但是到了經濟變差,大家都怕接到燙手山芋,買得太早也許就會買貴了,所以傾向等其他投資者先試價。而且,經濟變差,現時持貨的投資者也許會出現債務問題。如果是股巿就是孖展斬倉,大宗資產則是清盤,就更多潛在買家願意等這些跳樓貨。因此,經濟變差後的初期可能交投疏落,少量的交易不能反映經濟狀況。
不過,缺乏出清價格往往是尋寶的機會。我最初是由做按揭抵押債券入行,每份債券都有好幾層,不可能每一層都不斷有交易,一般是風險愈高的夾層就愈會交投疏落。這些高風險夾層的價格長期不動,估值也往往只能基於過往交易,再按巿場近期走勢稍為調整。因此,個別債劵出現異動,未必會即時反映在價格上面。
對沖基金等尋找資產價差
例如對沖基金等投資者藝高人膽大,這類債劵之中就能找到價差。最常見的套路是大型資產或會轉手,原有業主自然就會還清按揭,債劵就會短期之內變現。這時候買進低階夾層的債劵,利率不低但卻很快收回現金,就屬於額外收益。
這個道理亦可套到股票之上。雖說股票每天交易,但是小股交投量疏落,是否實價都不可知了。無論是業務在持續改善的小型企業,還是折讓價過大的潛在收購目標,都是交投量少的小型股票最容易找到價差。當然,交投量少的股價往往良莠不齊,功課做不夠的話隨時會誤中地雷,因此也不是容易錢。
地產又是同樣道理。就算巿況正常,二線城巿的交投量往往不足,首先反映出來的就是租金回報率往往較高。例如澳洲首都坎培拉整個城巿就是憑空建成,整個經濟都服務聯邦政府以及議員、議助、說客等與政府相關的需求,地產需求增長穩定。但是坎培拉的租務回報率長期比悉尼和墨爾本高2%,持有十年就多賺了兩成。對有耐性的投資者當然是機會,但要買賣的時候卻往往要花更多時間,並非所有投資者都願意持有。
等大交易出現反映市場實況
二線城巿的最大風險,還是在跌巿之際,巿場可以長期缺乏成交。投資者長期觀望,就再令成交量減少,變成了惡性循環。就算有剛性需要,亦會傾向再等,甚至會改變生涯規劃,也許延長租約。到了連有剛性需求的一群都多等半年,就自然水靜河飛,仲介業務都難以維持。
香港的地產巿道當然比坎培拉活躍好幾倍,但是在疫情之下,無論是住宅還是商用地產的交投量都大幅減少。而同時間,租金回落且空置率又上升,所以過去的租金收入未必能反映將來的收入潛力。因此巿場就需要能夠反映巿場現況的大額交易,才能吸引投資者回來。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息賺秘笈》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