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投資近年大行其道,將這些因素融入投資決策時,需要作出什麼抉擇呢?坊間對此亦存在不少迷思,例如投資者一般認為,融入ESG因素難以兼顧回報與社會效益。
做好事亦要求好表現
然而,從我們的研究發現,締造正面影響力與尋求良好投資表現其實並無牴觸。換言之,「doing good and doing well」並非魚與熊掌。當投資於個別地區的股票或債券時,投資者如將ESG因素納入考慮因素,並不會犧牲整體投資回報或增加波動性。
事實上,若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企業可從兩大方面超越同業表現,並為投資者帶來更理想回報。首先是市場力量,若企業營運方式缺乏可持續性,可能會損害自身利益,原因是企業將會受到監管影響,而且未能滿足消費者需要,而這種力量會持續存在。
其次是增加需求,從而讓股票價格跑贏ESG評分較低的同業,這種「重新定價」的效應會相對短暫,因為市場參與者對ESG相關的定價更為準確。
固定收益標準較落後
隨着外界更易獲取企業的ESG評分數據,要評估企業信貸情況亦變得更易。然而,在ESG標準上,固定收益仍落後於股票。其中,債券持有人並無任何控制權;債券或由子公司發行,數據較難獲取;公司債務的年期較短,意味一些長期財務考慮的重要性較低。雖然如此,ESG標準近年在固定收益領域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主權債券為例,市場參與者對主權債券的可持續性特徵愈來愈感興趣。人均收入較高的地區,往往擁有更強大的制度與監管結構,ESG評分亦往往高於新興地區。
可持續和「綠色」債券是另一個受投資者關注的細分市場。雖然這類債券的收益率可能相對較低,但隨着ESG投資工具的需求持續增加,其總回報或受惠於進一步的重新定價。此外,綠色債券的潛在違約風險亦相對較低。
私募市場潛力勿忽視
除了公共市場,還有私募市場的相關投資,不過要確定私募市場的ESG領導者其實並不容易,原因是私募市場的ESG數據透明度明顯較低,需要進行更多研究與調查。不過,投資者絕不能忽視私募市場潛力,因為相關市場有愈來愈多方案,能夠提供收益及分散風險功能。
因此,我們建議投資者可根據傳統的風險回報標準,選取合適的資產類別,並透過ESG評分,選取當中的ESG領導者,或資產類別中ESG表現有所改善的公司,對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之餘,同時獲取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