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SG投資生態體系中,ESG評級機構承擔着重要功能,為資產管理者和投資機構進行ESG投研分析、設計ESG基金/ETF等產品提供決策依據和量化支持。國際上,明晟(MSCI)、富時羅素、標普等機構都建立了各自的ESG評級體系。中國也有本土的ESG評級服務商。然而,不同機構的ESG評級體系存在較大差異,對有些標的的評級結果甚至大相逕庭,給投資者帶來了困惑。
有觀點認為,有必要統一ESG評級標準。但我們並不認同這一觀點。我們認為,ESG評級的多元化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也有利於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中推動ESG評級體系和工具的創新與完善。
機構各有評級標準
由於ESG包含環境(E)、社會責任(S)與公司管理(G)3個領域,每個領域之下又涉及很多分項主題,其中有些很難量化,更難統一標準。目前,各類評級機構都在探索最佳的分類方法、指標設置、量化手段及評級框架。例如,在指標設置方面,明晟在E、S、G三大板塊設置了10項主題和37個關鍵指標,而富時羅素則覆蓋了14項主題和300多項指標。在綜合分項指標、形成最終評級結果時,不同評級機構對各分項指標賦予的打分權重也不盡相同,有些可能偏重員工福利等社會責任主題,有些則更關注碳排放等環境議題。因此,對同一家公司,這些機構會有不同的評級結果。例如,對一家存在勞工糾紛的新能源企業,前一類機構可能會給予較低的ESG評級,而後者則可能將其評為行業中的ESG領先者。
投資者可各取所需
多元化的ESG評級能滿足差異化的ESG投資需求。如何在投資決策中納入ESG要素,完全取決於每個投資者所重視的社會責任議題,以及希望自身投資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沒有固定規則。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GSIA)將ESG投資方法分為七大類,分別是負面篩選(Negative/Exclusionary Screening)、正面篩選(Positive/Best-in-class Screening)、標準化篩選(Norms-based Screening)、ESG整合(ESG integration)、可持續主題投資(Sustainability Themed Investing)、影響力/社區投資(Impact/Community Investing)、股東參與(Corporate Engagement and Shareholder Action)。投資者可根據自身理念各取所需。多元化的評級體系可為各類投資者提供豐富的選擇,而統一的評級體系反而不符合ESG投資的發展趨勢和內在需求。
另外,鼓勵多元化、提倡多樣性也是ESG投資的核心理念。無論是生物多樣性,還是董事會成員與員工的多元化(年齡、性別、種族、專業與教育背景等),都是ESG投資所倡導的。無論對公司、社區、國家,還是對ESG投資生態體系自身來說,多元化都可促進交流、拓寬認知、啟發創意、增強融合,有利於維護系統的活力、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因此,允許眾多ESG評級機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有利於相互交流、借鑑與競爭,推動創新與優勝劣汰,形成更有效率和更符合市場需求的ESG評級體系。
目前,全球ESG投資還在早期階段,包括ESG評級在內的各項ESG標準、工具和方法都在探索與完善之中。應鼓勵各類評級機構探索、試錯,然後由投資者在使用中擇優選擇。未來有可能存在多個並行的ESG評估框架,以供在理念和偏好方面存在差異的投資者各取所需。人為地統一ESG評價體系,或對某類體系做強制性推廣,有可能扼殺創新和競爭,不利ESG投資的長遠發展。
海通國際ESG專業分析師夏韻對此文也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