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的經濟師預計中國在未來十年將超越美國,以名義值計算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但內地股票市場是否同樣有此成績則難以準確預測。從全球參與程度和投資者組成來看,兩者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
儘管如此,A股市場在過去三十年發展迅速,如今是全球市值第二大的市場。中國直至90年代才容許國內民眾買賣上市股票,其後透過一系列開放措施逐步容許境外投資者參與內地股市,如2014年和2016年的滬深港通計劃,以及逐步擴大佔MSCI主要基準指數的比重。
2019年上海推出科創板(中國版的納斯達克),去年北京成立證券交易所,目的是支援中小企並推動創新。
雖然現時在全球層面進行實際比較是言之尚早,但中國好歹已經取得驚人進展。
撇除中美地緣政治關係緊張(難以在企業層面量化),監管陰霾是需要關注的主要風險。去年,監管機構為推進「共同富裕」目標而對某些行業進行整頓,令投資者大吃一驚。官方希望建立更公平的經濟體,以內部消費、數碼化和現代工業及服務業為基礎,輔以綠色轉型,但當局並非試圖限制民企的空間,畢竟私營市場對中國經濟增長仍然非常重要。
寬幣策年內利內地股市
展望將來,我們猜測中國的「清零」政策將幫助大眾在生活的某些方面回歸常態,但亦會引發某些波動,然而我們預計最多只會造成短暫陣痛,對當局重振國內消費的承諾並無影響。我們認為,投資者如能順應這股結構性趨勢,將能從中受惠。
放寬貨幣政策有助刺激增長,亦是2022年的內地股市的利好因素,與不少其他主要市場正在出現的緊縮傾向形成強烈對比。
捕捉適應監管變化機會
內地股市仍然受到波動的影響,投資者應當繼續注視宏觀與微觀層面的發展,並隨時準備捕捉機會,以較低價位吸納有能力創造增長的公司。對於有能力適應監管框架變化並符合數碼創新、綠色科技及可負擔普及醫療等政策目標的公司,我們認為其前景最為亮麗。
整體而言,我們看好消費相關企業,因為中國致力建立依賴內部消費而非出口收益的自主經濟模式。我們相信中國的「高端化」故事(指都市化和中產階級財富增長將推高對高檔商品及服務的需求),符合中國在2035年成為中等發達國家的願景。
當局增加研發開支的稅務優惠,藉此鼓勵創新和減少依賴西方技術,這或許是國內醫藥股愈來愈多的其中一個關鍵。我們亦預計內地的財富管理行業將受惠於市場開放。5G及人工智能普及等結構性增長動力依然穩健。
支持減碳行業前景光明
此外,可再生能源生產的成本競爭力已經媲美化石燃料,而中國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及電池供應鏈中佔據主導地位。中國承諾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我們相信可再生能源、電池、電動車及相關基礎設施的發展前景光明。一如以往,了解公司基本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熟悉政府的最新政策並明智地運用這些資訊,有利投資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