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央行近期宣布加息25個基點至0.75厘,並且有可能在年底前再次加息。在過去幾個月,該行官員已多次暗示收緊貨幣政策,因此今次舉動並不令外界意外。然而,隨着美國聯儲局預期在年底前開始削減資產購買規模,投資者亦開始憂慮將會有更多亞洲地區的央行,在短期內開展政策正常化步伐。
除了南韓央行,紐西蘭央行亦有望在年底前加息。雖然該行已經準備就緒,在8月的議息會議上為「火熱」的房地產市場降溫,但是新一輪封城措施卻推遲了其首次加息的決定。
人行或再減存準金率
至於中國,鑑於整體經濟復甦步伐強勁,當局早已在年初開始為信貸增長降溫。然而近月的經濟數據顯示,內地的增長勢頭正在放緩,中小企難以獲得流動性。人行行長易綱最近便承諾,將會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並協助降低企業貸款成本。從人行的其他聲明可見,短期內或有機會再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雖然燃料價格上升,各種物流和供應方面的樽頸,亦推升亞洲整體通脹,但是大部分央行仍然相信這種趨勢只屬暫時性,核心通脹其實仍然低迷。此外,不少亞洲經濟體仍受制於新冠疫情及Delta變種病毒,且面臨疫情對當地經濟的負面影響。儘管美國有可能開展政策正常化,但是對於亞洲貨幣所帶來的壓力仍在可控範圍之內。以上種種說明,大部分亞洲經濟體在2022年很可能仍會處於低息環境。
印尼印度經濟料仍強韌
東南亞方面,印尼及印度過往較易受強美元和鷹派的聯儲局政策影響。不過,區內的經常賬有所改善,亦加強了他們在逆境時的強韌性,同時讓他們在制定貨幣政策時有較大空間。事實上,印尼央行已與政府就第三輪負擔分擔計劃達成協議。央行將會在2021年及2022年購買價值300億美元的政府債券,以支持疫情中的醫療及社會開支。
整體來說,南韓央行可能是區內少數特殊例子,政府成功降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消費電子產品及零部件的需求,造就其出口表現強勁。因此,當局在借貸成本長期低迷和環球流動性充裕下,關注金融穩定性的潛在問題是可以理解的。而區內其他央行的優先事項,卻是要推出政策紓緩疫情為經濟帶來的壓力。
低息持續着重創造收益
筆者預期亞洲投資者在未來12至18個月內,仍要面對非常低水平的現金利率。因此,創造收益對抗通脹及應對購買力被蠶食仍是當務之急。
由於聯儲局或在今年稍後時間開始減少買債規模,美國政府債券的孳息率將有向上風險。隨着大部分亞洲央行維持現有的政策立場,或令美元走勢短期內跑贏亞洲貨幣。因此,我們認為在美元走強下,投資者需要提防亞洲投資的滙兌風險。
另外,中國逆轉其貨幣政策取向,可能有利其固定收益市場。雖然不少投資者仍擔心內地房地產開發商的違約風險有可能升溫,但是仔細揀選合適的發行商,且分散投資於不同的公司仍有助管理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