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未有在Jackson Hole年會上表明何時展開縮減買債,同時重申縮減買債並不等同加息,市場視為偏鴿言論並反應正面,美股標普500指數亦以連升第七個月的強勢完成8月。無論縮減買債何時開始,對市場的影響可能都比想像中有限,除了因為市場早有預期外,更重要是聯儲局相信會着力避免重蹈覆轍,以防令市場出現太大的震盪。
聯儲局料已汲取教訓
2009年,聯儲局在宣布縮減買債之後立刻開始削減首輪量寬(QE1),對於第二輪量寬(QE2),聯儲局則為其資產負債表政策何時結束設定了最後期限。然而,第三輪量寬(QE3)的縮減買債卻招致了「縮減恐慌」(Taper Tantrum)的惡名。究其原因,是聯儲局先後於2013年5月及6月的記者會上提及縮減買債計劃,以及以通脹和就業目標作為加息的先決條件,令市場感到十分意外,美國政府債隨後遭拋售,同時亦拖累了股市氣氛。這次經驗令聯儲局日後於貨幣政策的層面上,致力避免與市場溝通出現失誤。
與2013年不同,今次聯儲局考慮縮減買債,源於目前經濟增長強勁。美國經濟預計今年增長將達6.5%,而2022年亦將超過4.0%,而通脹現時已基本達標。另外,以目前就業增長的速度來看,當局的就業目標亦有望在明年實現;聯儲局預計失業率將在2021年底降至4.5%,到2022年底降至3.8%。至於市場方面,心理上亦比當年更加有所準備。最近一份對專業基金經理的調查顯示,超過80%的投資者預計,聯儲局將在年底前宣布縮減購債計劃;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開展的另一項調查指,超過75%的受訪者預計聯儲局將在2022年第一季開始縮減購債。
資產往績具參考價值
儘管縮減買債似乎勢在必行,但令人欣慰的是縮減買債於過去都不是美國股市的主要問題。2009年,明晟美國股票指數在縮減購債期間表現良好;2013年亦有類似表現,當中只是在6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宣布縮減買債後不久,才出現5%的溫和調整。至於美國政府債券孳息率,通常都會因預期將宣布縮減買債而上升,但在實際開始縮減購債後基本上卻呈現區間上落。特別是在2013年,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從5月的低位飆升了約140個基點,直至12月開始縮減買債為止,而筆者相信,當中很大原因是前文提及的聯儲局與市場溝通失誤所致。
利淡美元因素仍在
在所有縮減買債的情景中,美元在聯儲局宣布或開始縮減購債後的幾個月間下跌約1%至5%。儘管今天美元仍經常扮演「避險」的角色,當中包括新冠肺炎不時造成增長恐慌、持倉傾斜、地緣政治風險、中國加大監管以及新興市場疫苗接種進展緩慢等,但美元未來12個月傾向疲弱發展的驅動因素依然存在,一旦全球經濟大規模重啟令風險情緒進一步改善,這些因素很可能會湧現,當中包括聯儲局在新的平均通脹目標貨幣政策下對通脹的容忍度更大、美元流動性充足、資本流出全價美國資產,以及美國雙重赤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