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熟悉的面相,是以鼻子為財星。年青人鼻子長得夠高夠大,加上鼻頭有肉,前輩都會說這人財運好,也許潛意識上就會加了點印象分。在考慮誰人升職或誰人能拿到訂單的時候,如果兩個人在其他要求都基本達標的狀況下,鼻相夠好的就會像贏了「得失球」般晉級。長期如此,鼻相好累積的成果愈來愈多,就變了自我實現的預言。
但是在歐洲,鼻子大被視為猶太人的特徵,所以鼻子小卻反而代表了歐裔血統純正。又因猶太人僑居歐洲兩千年,成為大商人者有之,但能受封貴族卻少之又少。因此,在某些特定情況,鼻子小的歐裔人代表了血統純正,又反過來有些不會明言的印象分。
九十年代機構投資者開始投資全球的時候,學界和投資界都有爭論資產價格到底有沒有全球一致的估值。現行投資理論的原始框架有幾個假設。例如稅制不是考慮、資金在全球流動、資產巿場沒有限制等,大部分論者都明白是簡化框架的假設,在現實中再考慮這些法律或政策層面的不同,就算真的有「全球Beta」,實際估價亦會有所修正,繼而影響股票。
文化差異影響商業營運
法制或政策有別,還算是有形有聲的分別,可以具體分析。但是傳統經濟理論假設所有投資者都理性,而且因為經濟分析基於數字,所謂理性還可能包括「同一個框架,同一個分析」的假設。但是有能力由官方或民間大舉投資海外的地方,在成為主要經濟體前都已經先有自己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都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商業習慣和慣例。
像上述對鼻相的分歧,單一例子當然很小,不足以改變不同地方的商業運作。但一直累積亦可以影響商業營運。有朋友曾說,日資銀行尋找辦公室,必需找兩邊都有控制按鈕的電梯。這是因為日資公司的主人家,必需先讓客人走進電梯,然後自己負責按樓層。如果電梯沒有兩邊按鈕,一旦客人堵住了按鈕,就變成了失禮了。
美日思維可完全兩樣
文化差別亦可以影響整個板塊的估值和長期發展。例如,一樣是碳清零,日本的第一個反應是要求民眾克己復禮,減少使用能源,所以才有全國冷氣設定為25度,卻又同時要商務會議必需穿全套西裝的奇事。美國則相信科技救國,認為下一波的發明可以除碳,從不大力鼓勵民眾節能。
這種樂觀當然是源於過去幾十年,美國幾次看似沒落,卻最終靠一兩項科技,重執世界牛耳。例如八十年代,美國工業就被西德及日本追近,當年稱讚日本「改善」式科研的書藉,多到了在我讀大學時還能佔領某些教授一整個書架。但是一個電腦資訊革命,就保持了美國經濟活力,從2000年計起,全球百大企業榜之中,美國企業的數目不降反升。
科技樂觀主導美股熱潮
但這種對科技的樂觀,亦可能是美國幾次科網股熱潮背後的深層原因。一方面,美國投資者看到新科技,自然會想到過去幾十年幾次科技熱潮,繼而願意投資。另一方面,消費者對尚未成熟的新產品接受度較高。當年我在美國讀書工作,也幾次買了些要無限包容的產品。尤其是除碳產品,更多加一個環保先鋒的光環,支持度就更高。因此在當地,新產品的成功率就更高。
在「全球Beta」之下,為本地股票估值往往借鑑其他地方類似行業的估值。但如果文化、習慣等因素會影響估值,則可能要考慮深一層了。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息賺秘笈》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