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5月24日

姚遠 宏觀分析

疫情與通脹-市場應擔心什麼

近期的市場動態受到兩大主題推動。首先是通脹,這個主題影響利率預期、央行政策立場及資產價格估值;其次則是疫情,無法封城以致仍然陷於困境的國家,與透過大規模疫苗接種形成群體免疫且成功抗疫的國家,兩者之間的K型復甦加劇。

印度疫情未打擊股市

然而,至今市場似乎對疫情惡化處之泰然。即使印度爆發新一輪疫情,當地的股市在過去一個月亦未見大幅波動,而且仍然是區內估值最高的市場之一。印度經濟持續平穩發展,最新的採購經理指數顯示疫情重臨的影響有限,投資者或會對此感到安心。不過,由於缺乏有力的應對措施,印度面臨先甜後苦的風險,公共健康危機遲遲未獲解決,將會對全面經濟復甦構成障礙。

整體來說,美國國債孳息率難以突破近期高位,可能反映愈來愈多投資者相信,各國無法單憑疫苗擺脫長期疫情。根據我們現時所掌握的病毒、疫苗成效及接種率資料及數據,我們的研究得出令人擔憂的結論—只有少數國家能夠單靠疫苗達致群體免疫,而新冠肺炎很可能會演變成地區流行病。

我們先用簡單的數學說明情況。假設我們需要最少70%的人口接種疫苗才能達致群體免疫,但由於兒童未能即時接種疫苗,因此有20%人口不會計算在內。此外,我們也要扣除強烈反對接種的部分成年人口,而調查顯示,在個別發達國家,這類人士的佔比高達20%。

大部分國家難達群體免疫

我們的研究發現,即使計及感染病毒後獲得抗體的康復者,大部分國家仍然難以實現群體免疫。換言之,在疫苗及醫藥技術取得新突破前,未來數年我們將要準備好與病毒共存,市場亦要調整增長及通脹預期,以適應新的環境。

另一大主題為利率上升的風險。市場預期貨幣政策收緊,背後的原因明顯在於通脹展望,而我們應該從短期、中期及長期角度分析該項因素。

從短期來看,投資者普遍預測往後數月大部分地區的消費物價指數激增。於4月,中國的生產物價指數及美國的消費物價指數分別急升至6.8%及4.2%,證明需求復甦及供應瓶頸共同導致物價暴漲。

儲局後年下半料兩度加息

至於數個月後,負產出缺口迅速消失及通脹預期上升,將令美國的通脹出現結構性增長。在詳細分析個人消費開支物價指數(即聯儲局常用的通脹指標)後,我們認為指數的大部分組成項目將會跟隨增長而進一步反彈,2023年初前,趨勢通脹將遠高於2%。有關結論令我們對政策預期的看法較聯儲局更偏向鷹派,我們估計央行將會於2022年退市,再於2023年下半年兩度加息。

最後,投資者對長期通脹展望最具分歧。一方面,大部分人都認為過去數十年間通脹下降的結構性推動因素(例如人口結構、全球化、央行可信度、不公加劇及債務水平上升)尚未完全消失。事實上,去年的疫情更增強了個別因素的作用。

另一方面,央行資產負債表膨脹,並推出前所未見的貨幣刺激措施,將會對通脹造成影響。

通脹波動金融穩定遇挑戰

市場尚未就哪項因素佔優達成共識,這大概解釋了為何最近的國債市場欠缺方向。不過,通脹最終只會造成兩個極端後果:一是全球通脹在短暫急升後重回極低水平,並維持恒滯;一是貨幣創造過剩導致通脹持續上升及不受控制。

在未來的日子,央行不易將通脹穩定維持於2%,物價波動加劇亦會對經濟及金融穩定構成挑戰。整體後市將更起伏不定,投資者務必更審慎行事。

姚遠

安盛投資管理

新興市場高級經濟師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