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憂慮日益加深,不但風險資產急瀉,就連避險資產亦逃不過被拋售,金價從高位已回吐超過一成。自疫情從中國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場集中拋售的市場亦從東向西移。截至上周三,新增個案繼中國之後最多的歐洲,其股市第一季累跌三成四;美股則累跌兩成八,最先發現疫情的中國,跌幅反而最小,MSCI中國指數累跌兩成一,環球股市步入熊市。
不計今次,自1950年代到現在,美股曾出現九次熊市。統計數字中我們發現,從標普500指數自高位錄得20%跌幅起計,平均5個半月左右的時間指數會見底,惟當中數字分布非常分散,最短的4日就見底,最長的超過19個月。在美股步入熊市後的一年,9次當中有5次累計錄得正回報,平均反彈22%;未能止跌的4次,平均再跌16%。
指數不會回到海嘯時
過去出現的熊市,多數伴隨不同原因引發的經濟衰退,曾經數次由油市危機引發。今次的市場崩盤,油價暴瀉是結果而非原因,背後主要是疫情來得過急及規模太大,引發市場憂慮,最終會導致經濟衰退,配合本身市場估值過高,觸發今次的大調整。
我們想強調的是,經濟衰退實質上並未發生。的確,隨着息差顯著擴闊,市場波動性提高及市場動力轉弱,整體環球金融狀況(Global Financial Conditions)從1月有紀錄以來的最寬鬆水平快速下滑,部分地區包括美國及中國已跌至緊張水平,但暫時我們並不預期指數會回落至金融海嘯時期的水平。如果以經濟驚喜指數(Economic Surprise Indices)來量度,環球經濟數據在2月已顯著惡化,指數扭轉前3個月的升勢,我們預期3至4月,歐洲、日本及美國數據仍會轉差,惟中國的數字將開始慢慢復甦。
刺激政策助經濟反彈
重要的是,環球央行、各國政府的貨幣、財政政策,在真正出現危機前已經傾巢而出。主要成熟市場央行紛紛將基準利率下調至接近零水平,包括美國聯儲局及英倫銀行等更重啟或者加大量化寬鬆規模,確保資金市場穩定操作;美國、歐洲多國及日本等亦相繼推出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試圖緩衝疫情的負面影響。
回首過去,雖為老生常談,但市場終會迎來大反彈。過去的9次美股熊市,在標普500指數見底後,到下一個浪頂前,市場平均錄得約1.9倍回報,從底到頂平均歷時約5年10個月,最短亦有兩年。
疫情影響料屬過渡性
雖然對於以上一系列的措施,金融市場暫時看似不多受落,或者要留待疫情穩定或者緩和,市場才有相對明顯反彈。不過,我們仍然傾向相信,今次疫情的影響屬過渡性,性質與以往經濟衰退有異,股市的跌勢未必能延續一段過長的時間。
無論金融市場抑或經濟,都將能夠受惠目前非常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低企的油價,被抑制的需求及相對合理的市場估值而反彈。今日整體的經濟狀況及金融系統,都比起2008年的時候要穩健得多,雖然經濟增長回歸的時間被推遲,但趨勢仍屬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