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香港股票市場表現的恒生指數,自1969年面世至今,不經不覺已有超過50年歷史。恒生指數創立之時,正值1967年暴動之後兩年,一直都是表現強勁的股票指數,由推出至去年11月底為止,恒生指數的年度化回報達到12.76%。到了今天,雖然香港正處身於貿易爭議、政治示威及地緣風險之中,然而值得留意的是,投資收益往往就是在政治和經濟不確性因素籠罩下產生的。
1969年的經驗,在半世紀之後仍然值得參考。當環球投資者將目光放在亞洲時,部分只着眼於短期風險。若然客觀地檢視亞洲情況,便會發現區內可能已經臨近轉折點。接近10年的量化寬鬆政策,以及最近針對社會上層的減稅措施,均反映美國經濟已受到過度刺激。相較之下,我們認為亞洲經濟的刺激力度顯然不足,但已經準備就緒迎來增長。
回首亞股本世紀跌宕
千禧年開始後,在強勁的盈利表現和高速的經濟增長推動下,亞洲股市一直都跑贏美國。何以不少人會對此感到驚訝呢?因為傳統智慧認為,美國市場本應可擊退任何競爭對手。的而且確,如果只是看過去十年,美國的表現確是遠遠超越了亞洲(日本除外)地區。然而在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裏,亞洲市場領先的幅度並不遜於今天的美國。對投資經理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需要理解的難題。
亞洲市場在首十年表現出色的部分原因,是基於升市的起點。畢竟亞洲的驕人表現正是發生在九十年代末亞洲金融風暴之後。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亞洲股市當時明顯低迷,任何明顯的再通脹均能令其他新興市場受惠。當亞洲服用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處方藥物」,並經歷一段通縮時期之後,已浴火重生,成為增長亮麗的地區。
亞洲面對再通脹機會
亞洲雖未有陷入了危機,但某程度上其經濟卻未有受到足夠的政策刺激。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亞洲受到高通脹和經常賬赤字之苦,經濟明顯過熱。相反,目前亞洲的經常賬盈餘偏高,通脹則處於低水平,甚至大部分國家都錄得財政盈餘。亞洲地區就像是在沒有出現危機下,自行進行了緊縮措施一樣!
此時,在環球層面的再通脹跡象,以及孳息曲線進一步陡峭(反映政策利率下降,增長預期同時提高),都為亞洲政府提供了絕佳的再通脹機會。除日本以外,亞洲地區的央行官員和政策制定者均具備良好的條件,尤其是他們關注社會穩定問題,例如提高最低工資,並試圖令工人更能享受到經濟增長的成果。大家可能會注意到,這些做法與西方最近的經歷形成強烈對比。
貨幣和財政刺激政策正對全球經濟發揮正面作用,因此孳息曲線的形態也再次趨於陡峭,這將為亞洲股市提供強勁的增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