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的進展有限,方向未明,但目前漸見曙光,雙方最近釋出不少利好訊號,預料可在未來幾個月內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隨着智利宣布取消原定在本月16日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12月15日成為貿易談判的另一個「死線」,是為美國對中國徵收新一輪關稅的日子。
目前來看,筆者預計首階段貿易協議將聚焦於中國採購美國農產品、暫停12月15日徵收關稅,以及中國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其他更深入的議題預料會留待至第二論談判,如產業改革、技術轉移及知識產權等。
儘管中美在許多重大議題上仍存在根本分歧,但雙方目前對首階段有限度的談判内容意見一致。基本預測為成功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會是利好因素,可改善市場情緒及財務狀況,並能進一步帶領中國在2020年實現穩健增長。
現時,不少經濟數據已反映市場情緒改善的趨勢,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從9月份的低位反彈,與歐羅區PMI的升勢互相呼應;日本和韓國的工業生產數據亦勝過預期,其他亞洲經濟市場亦發出類似訊息。
製造業表現疲弱、服務業及消費者支出等表現雖仍相對健康,但持續的負面情況令人擔憂。然而,若製造業能夠穩定下來,這個利弊因素不足以拖累整體經濟至陷入衰退。
最近有報告指出,雖然美國勞動市場招聘活動放緩,但幅度未如市場所憂慮般嚴重。11月中旬申領失業救濟金的人數在預期之内,反映勞動市場仍維持穩健。
整體而言,中美貿易戰、英國脫歐、及意大利民粹主義高漲等環球尾端風險減弱,以及近期經濟數據均支持基本預測,期望在2020年能避免經濟衰退,轉而創造前景穩健的市場。
不過,市場受不少因素影響,短期內可能會出現波動,例如:(一)中美談判反覆無常;(二)2020年美國大選引發市場焦慮,特別是沃倫(Elizabeth Warren)有可能成為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及(三)聯儲局忽視關稅帶來的經濟影響而暫停加息。但充裕的流動資金及健康的金融狀況可以抵消相關風險。目前可見,三大央行(聯儲局、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均在擴大資產負債表。
另外,聯儲局承諾在2021年前將利率維持在現今或更低水平,有可能成為一項利弊因素。如果經濟狀況在2020年能按預期逐步穩定,風險資產將會受惠於長期低利率,直至通脹壓力明顯超過聯儲局「對稱性的2%目標」水平。
作者為新加坡銀行投資策略主管李依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