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氣候變化議題採取否定態度,中國近年積極關注環保議題或許為市場帶來令人欣慰的消息,但中國政府的主張與中國企業的執行措施是否一致?
隨着美國在2015年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和特朗普承諾復興煤炭工業,相比之下,中國在環保方面的成績實在令人刮目相看。不過,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約30%,仍為世界上最大的環境污染者。因此,有評論指中國是時候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上擔當更重要的角色。
政策背後有政經誘因
我們認為,中國實施環境保護措施的動機符合自身利益和全球利益。首先,空氣質素欠佳可能是導致每年約100萬人早逝的原因,這相當於全球早逝人數的四分之一。因此,中國在處理因環境污染而損害人民健康的問題上實屬政治需要。其次,能源安全是政府的首要任務之一,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能使國家的能源供應更多元化。第三,中國正作出龐大投資,務求從出口主導、依賴廉價製造業的「舊經濟」,轉型至由可再生能源、電動車及電池等創新及科技行業推動的高收益經濟模式。
一如所料,自2015年以來,中國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發展一直走在最前,超越在整體社會或管治上的表現。雖然中國上市股票佔主要股票基準指數的比重愈來愈高是一個好消息,但對於希望藉着中國推動環境保護發展而受惠的投資者來說,這些改善政策能否持續?
中國政府在推動環境保護成為重點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除了更加着重空氣質素外,亦致力改善污水問題。中國計劃投資3600億美元於可再生能源,並承諾在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佔整體能源組合的比例增加至15%。此外,中國正在減少新建燃煤電廠的數目,同時限制煤炭的能源耗用量。
有效落實措施顯決心
另外,中國在地方和區域層面上制定了不同減少污染的具體目標。高度污染的工廠可面臨倒閉、更嚴厲的罰款及更嚴格的借貸條件。為了改變消費者行為,政府向市民提供不同補貼,例如電動車等,因為車輛廢氣排放是中國污染的主要源頭之一。為了減少處理回收物料所造成的污染,中國亦突然宣布大幅減少接收來自其他地區,包括歐洲的廢物量。
這些紓緩氣候變化的措施比預期更快落實,對全球市場亦帶來出乎意料的顯著影響,實在令人驚喜。由此可見,當中國政府決心實現某一目標時,它可以非常有效地落實措施,而這次的目標是環境保護。
由於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因此要減低紓緩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中國企業必需要在實踐環境保護措施方面作出重大改變。
對投資者來說,中國上市公司的股票佔環球投資組合的比重將會增加。中國A股於2018年首次獲納入主要MSCI新興市場基準指數,並將自今年6月起獲納入主要富時羅素指數(FTSE Russell)。中國所推行的環境保護改革無疑能有效實現《巴黎氣候協定》所訂下來的目標,亦為投資者帶來了投資機遇。
投資電動車業作起點
投資者可以從中國政策的轉變中獲益,而投資電動車業是一個不錯的起點。不過,電動車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因此投資者需保持審慎。除了政策風險偏高外,政府目前提供大量誘因措施,亦可能令生產及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最後,投資者必須退後一步,分析公司從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標準本身的優劣。一家生產電動車的公司,未必代表從ESG角度而言是一項良好的投資。
隨着中國等國家變得富裕,生活水平提高,潔淨環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相應增加。假若一家公司與行業對手相比之下對周遭環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便需要採取更多措施以趕上市場及監管趨勢。在此情況下,營運成本將逐步增加;所以在我們進行企業評估時,亦會考慮這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