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8月30日

中國

【市場觀點】都市圈崛起 共建大灣區

「都市圈」的崛起將釋放具有凝聚效應的經濟潛力,為中國未來數年生產力提供動力,而粵港澳大灣區正是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反映人才、資本和產業的聚集將如何推動高附加值產業,從而確保經濟可持續增長。

近年中國經濟轉型的標誌景象是什麼?相信是雲端電腦伺服器操作時發出的嗡嗡聲,或者是專業金融人員在電腦螢幕前忙過不停。這與高速公路、大橋及鐵路等更為人熟悉的經濟發展標誌聯繫起來,構成中國經濟最新擴張方式的一部分。「都市圈」將推動中國經濟在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強勁增長,其中人才和資金將合力打造未來,帶來持續城鎮化、消費、創新及技術進步,這一點在被稱為「都市圈」的大灣區中最顯而易見。

大灣區的人口為7000萬,面積僅佔全國1%,但佔出口總額和經濟增長分別達37%和12%。這使大灣區位列全球第四大出口地區(排名高於日本)和第15大經濟體(排名高於西班牙)。我們估計,到2025年,大灣區的經濟增長將達到2.8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九大經濟體。更為重要的是,近幾年大灣區引領着中國的產業升級和創新,在中國的國際專利申請總量佔比達到50%以上,以創新提升生產力和收入。另外,大灣區本身就是全國最富裕的「都市圈」,其消費市場已超過南韓和越南的市場規模的總和。預期大灣區消費規模到2025年將增加一倍,達到9000億美元以上。

大灣區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其出色的基建和物流能力,從而促進區內流動性,這是中國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區內的香港港口設施(無論是海港還是空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一直躋身於全球最繁忙且最高效的港口行列。而近期橫跨珠江口的港珠澳大橋竣工,再加上連接香港與廣東及更遠地區的高速鐵路,進一步證明基建在大灣區發揮關鍵作用。

三方制度要作協調

我們之所以關注大灣區,部分原因是不論過去和未來,大灣區與香港和澳門的獨特合作關係和協同效應。香港在高增值服務方面擁有競爭優勢,這些高增值服務包括會計、法律、諮詢、供應鏈管理和全球資本配置。一直以來,香港是國際航運樞紐及全球金融中心,並將珠三角地區的製造企業與世界經濟相連,但大灣區遠不止於此。大灣區側重於發展科技和創新的產業群,從而帶領中國攀升環球價值鏈上游。

要確保大灣區的獨特優勢得以持續,各方仍需繼續努力。將3種不同的制度(香港、澳門和內地)融入一個地區並非易事,而且需要有很大的政治決心以及投入大量資源。大灣區現時一體化的程度可能不如歐盟,為了充分受惠於凝聚效應,三方制度需要在「一國兩制」的框架內協調。內地資本賬仍然相對封閉,與完全自由化仍有遙遠距離。相比之下,香港和澳門已是自由港,有自己的貨幣且沒有資本管制。

與此同時,大灣區樓價高企正構成挑戰。高昂的生活成本往往難以吸引國際人才,而高昂的營運成本更有可能會破壞大灣區的競爭力。

至於香港,我們認為,最明顯的不足之處可見於科研發展和相關的前期資本融資。另外,科技初創企業和相關的長期投資,都涉及較高風險,無疑令香港社會對於科技初創企業抱懷疑態度,導致天使投資文化仍然相對薄弱。但我們相信,在創新企業種子和初創階段之間的資本缺口,預計會在未來幾年內縮小。

儘管面對種種挑戰,大灣區內的各城市很可能在研發領域有更緊密合作。無奈香港對創新概念進行商業化的能力的確比較內地薄弱,這一定程度上歸咎於香港市場的規模相對較小。實際上,香港人口只有800萬,但擁有最多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學,這些大學在技術開發領域已經處於領先地位,再加上緊鄰深圳這個蓬勃發展的創新基地,香港是有條件與內地科研合作。我們相信香港與其他城市緊密合作下會產生顯著的協同效應。

 

作者為滙豐經濟研究亞太區常務總監兼聯席主管、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屈宏斌,及滙豐環球研究大中華區經濟師林浩波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