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代表署於7月中宣布,計劃額外向總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中美貿易摩擦因而再度升溫,影響內地股市和人民幣表現。隨着貿易風險持續上升,國內增長壓力亦日益加劇,我們預料中國將從3方面着手,調整宏觀政策以作應對。
貿易方面,面對美國政府不斷進逼,北京不大可能會示弱。一旦美國落實最終的關稅清單,中央政府將「以牙還牙」,以報復性措施進行反擊。雖然中國去年從美國購買的商品總額僅為1300億美元,進口量未算龐大,但當局大可以徵收高於10%的稅率以回應美方行動。
貿易爭端波及全球
倘若出現上述情況,美國經濟將會受到衝擊。而即使中國不採取報復行動,美國新一輪關稅也對自身不利。根據中國海關統計,在與美國進行貿易的中國企業100強中,約有七成來自海外,而美國企業亦佔逾一成。換言之,中國在環球供應鏈中已奠下牢固地位,中美貿易爭端勢將波及全球。
貿易風險持續、出口放緩加上國內增長面臨下行壓力,內地當局將積極調整國內政策。中國人民銀行在7月初開始實施「定向降準」,向市場釋放資金,以減輕去槓桿和新資產管理法所帶來的流動性風險。自此,當局似乎逐步放寬針對財富管理產品監管、反污染和去槓桿的政策。
不會全面放寬政策
同時,北京亦派遣檢察人員查核地方政府的財務狀況。有別於前幾年的情況,檢察小組發現地方政府支出至今並未超出預算目標。而中央政府不但未有出現赤字,反而錄得累計近4000億元人民幣的盈餘。當局加強監督地方政府財政,同時收緊公私營合作項目(PPP),導致基礎建設投資下降。若經濟面臨進一步的下行風險,北京料將擴大財政支持。
然而,北京繼續視管理風險為施政重點,尤其是去槓桿及重整地方政府財政。因此,即使當局可推出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亦不會大舉向市場注入流動資金並重啟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免抵消早前的工作成果。除非國內情況惡化至對整體系統構成威脅,我們預計北京將繼續秉持政策微調的大方針,而非全面放寬政策。
促使加快結構改革
最後,內地亦將進一步開放市場和經濟,以拓展貿易夥伴關係多元化和鞏固內需。若要從中美貿易戰找出正面消息,則必然是促使中國加快經濟結構的改革。近日的事件(例如美方早前曾向中興通訊(00763)頒布銷售禁令)揭露了中國在科技發展方面的致命傷,促使國內企業迎頭趕上。當局可透過增加財政支出及加強保護知識產權,推動經濟再平衡至科技驅動型增長模式。
對外方面,北京當局亦加快了市場自由化的步伐。在美國高舉保護主義之際,中國則積極加強與外界的接觸,包括開放國內金融體系、削減關稅和放寬對外國直接投資(FDI)的監管,雙方形成強烈對比。諷刺的是,最新數據顯示,6月份美國對中國的FDI按年攀升近30%。這意味着部分美資公司(例如Tesla)可能以增加在中國的投資來避開特朗普的關稅。
誠然,中美貿易爭端無疑不利於整體環球貿易發展,但由於中國經濟正轉型至國內消費和科技驅動型增長,若當局能把握機會審慎處理,將可化危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