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6月5日

Jonas David 宏觀分析

無現金社會在亞洲迅速發展

科技為人類社會幾個世紀乃至數千年來根深柢固的行為習慣帶來改變。在此過程中,科技似乎在一瞬間就變得無處不在。以智能手機為例,它已經徹底顛覆了我們與人交流、購物、導航、處理資訊等的方式。世界上幾乎每人手上都有一部智能手機,而這在20年前還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另一個類似的全球結構性變化是無現金支付系統的使用。信用卡在1950年代就已誕生,而移動科技的進步使得數碼支付在過去幾年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根據Capgemini和法國巴黎銀行發表的《2017年世界支付報告》,全球無現金交易從2010年的不到3000億宗猛增至2017年的5000億宗,預計到2020年將進一步增長至7000億宗。

人們日益以智能手機取代錢包,這一趨勢既有益處,也帶來挑戰。尤其是,傳統上更偏好現金而不是銀行卡的亞洲民眾,爭相擁抱數碼化支付解決方案,這對於本地區許多經濟體和社會而言都有深遠的影響。

顛覆性支付方式水到渠成

新技術在亞洲蓬勃發展,尤其是亞洲新興市場。一個主要原因在於過去數十年來財富快速積累,這使得數十億以年輕人為主的一代人跨越個人電腦(PC)時代,直接來到流動通訊時代。他們不受舊科技的羈絆,熱情參與到新事物當中,比如社交媒體、電子商務和流動應用軟件(App)等。

智能手機普及率的提高,再加上低廉的流動數據接入價格,以及有利的政府政策,使得數碼文化蔚然成風,並有望引領世界走向創造與創新應用之路。其他推動因素還包括:城市化的加速推進日益將人們推向數碼化生活方式;全球「千禧世代」的購買力持續增強,而亞洲「千禧世代」約佔全球的一半,達13億人。

支持亞洲無現金趨勢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對普惠金融的需求。全球約有17億成年人沒有任何銀行戶口或流動支付戶口。這些人口大多居住在亞洲,尤其是印度、中國和印尼等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印尼無銀行戶口的人口比重更高。

近年來,普惠金融已取得顯著進步,尤其是在印度。這要歸功於近期印度為推廣銀行賬戶而推出的Pradhan MantriJan Dhan Yojana(PMJDY)等政策。流動支付/銀行服務等無現金技術的成本相對較低且便於使用,有助於推進亞洲地區普惠金融的發展,促使該地區加速向無現金社會邁進。

因此,亞洲新興市場(主要是中國和印度)的無現金交易將實現長足發展就不足為奇了。據《2017年世界支付報告》預測,2015年至2020年期間,亞洲無現金交易數量的複合年均增長率將達到30%以上。相比之下,歐洲與北美的增速分別只有6%和5%。數碼化金融交易在中國尤其發展迅速。超過三分之二的中國互聯網用戶都通過微信或支付寶等掃描二維碼方式,支付從召車到購買水果的各種費用。到2020年,中國的第三方支付交易額有望達到300萬億元人民幣(以當前滙率計,約47.6萬億美元),相當於2016年時的3倍。流動支付將佔支付總量的70%以上,而2016年時尚在50%左右。

無現金經濟利大於弊

雖然在可預見的未來,現金仍將在亞洲使用,但是未來幾年無現金交易可望急速增長。物聯網設備的日益普及、區塊鏈技術的日臻完善,都將讓無現金支付如虎添翼,並最終推動全球加速邁向數碼化支付。

現金使用率日益下降,而數碼化支付日益增加,這對亞洲意味着什麼呢?簡而言之,這意味着消費者的便利度大幅提高;過去未曾獲得金融服務的人們如今日益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務;營運效率提升、手續費下降、電子商務等新業務管道日益暢通;隨着交易量持續增長,政府的稅收也日益增加。

衡量現金的經濟成本仍有頗多爭議。一些研究表明,無現金經濟能夠降低成本,總體上利大於弊。雖然利好程度不一而足,但相當一致的結論是:新興市場的現金成本比發達市場更高,這意味着無現金經濟對於前者的益處也大於後者。現金相關的成本包括生產、流通、處理等,在基礎設施不太完善的國家,這些方面的成本通常會更高。無現金經濟同樣也會產生其他成本,如維護精密的數碼化基礎設施、防止網絡犯罪等。

瞄準優質金融科技企業

儘管有上述潛在好處,但是也不可忽視無現金社會導致的失去隱私等代價。現金通常都是匿名的,這被許多人視為一大優點,即便交易完全合法,許多人仍青睞匿名進行。基本上,每宗數碼化支付均可通過相關公司或監管部門等各種管道進行追蹤。這些資訊可用來進行行銷或信用評分,但也可用於監控。其他令人憂慮之處還包括欺詐和網絡犯罪等風險上升,以及當技術設施出現故障時無法取錢付款等。

無論如何,向無現金(或者更確切來說是「少現金」)社會的結構性轉變正在大步向前邁進。政府和企業應該為此做好準備,確保自己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不至於落伍。與此同時,投資者可考慮以優質的金融科技(fintech)企業或具有明確的金融科技發展戰略的公司為切入點,以便從無現金趨勢中獲利。

Jonas David

瑞銀

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分析師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