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18年,亞洲(日本除外)市場的前景仍然樂觀,主要因為盈利增長強勁和企業基本因素繼續保持穩健。鑑於區內企業財政實力強穩,而宏觀增長趨勢亦穩健,在中國新政治領導層上場之際,亞洲區內企業仍可受到支持,並預計上述利好因素能為亞洲區帶來更高質素的增長。
估值方面,目前亞洲(日本除外)市場的未來12個月預測市盈率為12.9倍(以MSCI明晟亞洲(日本除外)指數為代表),估值並不昂貴,而市場預測2018年此區的盈利增長可達12.2%,在企業盈利上升及環球經濟同步復甦支持下,料亞洲(日本除外)股市上升動力將可維持。
內地步入新周期
在中國市場,去槓桿化及控制風險仍然是2018年的重要政策焦點,十九大後當局收緊地方政府融資便證明此點。雖然有憂慮指經濟增長持續放緩(政策收緊的結果)可能會對市場造成壓力,但緊縮措施對中國實現更健康、更優質的經濟增長是必需的。另外,由政府推動的供給側改革正加速進行,其中包括減少國有企業數目、削減過剩產能及關停「殭屍」公司。上述措施正取得成果:各大行業龍頭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在過去5年顯著增加。舉例說,在中國從事空調製造的5間龍頭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從2012的超過12%升至2017年的80%以上。這將增強整合企業的定價能力,並繼續帶動企業盈利改善。
南韓出口撐增長
南韓經濟於2017年受惠於出口復甦。在2017年,南韓的出口額創下5739億美元的新高,較2016年上升15.8%。雖然南韓政府預計,2018年的出口額將錄得4%的溫和增長,但是韓圜升值、加息及油價上升等下行風險依然存在。同時,12月南韓消費物價指數較去年上升1.5%,雖然增長緩慢,但這是3個月以來最高。南韓政府於11月加息,為自2011年以來首次,反映通脹壓力依然溫和,故料2018年寬鬆貨幣政策將持續。
台灣復甦勢頭佳
台灣股市於2017年表現堅穩。出口復甦尤其是亮點,12月創下出口額新高,按年上升14.8%,遠超預期10.9%的增長率。出口急升主要受全球對科技產品(半導體和消費電子產品)的需求殷切帶動。因此,2017年的出口總值按年增長13.2%,扭轉了過去兩年的跌勢,是自2010年以來最強勁的增幅。12月採購經理指數亦進一步升至56.6,是自2011年4月以來的高位,與台灣政府於2017年11月對GDP的向上修訂(由2.1%調高至2.6%)一致。
政策風險為目前中國市場備受關注的一環。中國政府在推行多項政策的力度,例如金融業去槓桿化、樓市降溫及環保措施等,均有機會影響市場走勢。然而,預計當局在落實相當政策時不會操之過急,以避免對經濟構成負面影響。在亞洲市場方面,美國利率正常化的速度、北韓地緣政治風險及歐洲政局等,或對環球經濟復甦造成一定影響,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