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即時補貨系統是商業模式最大的變化。零售商通過各種生產技巧以及物流技術,令補貨從幾十年前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縮短到兩三個星期。財務而言,縮短補貨時間有效減少存貨量以及所需的營運資金。另外,在巿場推廣的層面,即時補貨系統令公司能更有效照顧巿場需要。廣府話有句商諺「贏谷輸縮」,本來專指炒股,但實際上,亦是即時補貨系統成功的主因。
由巿場引導投資方向
對零售商來說,每次引進新貨種,事前再多論證,都不能確定巿場反應。「贏谷輸縮」就是在面巿之後,能否把握時機,拉開戰果。假如反應良好,就應盡快補貨,令成功的產品滿足更多的顧客需求。假如反應不好,則需盡快下架,將資源放到其他產品之上。最成功的零售商甚至能控制很小的變化。比方說,現代的成衣業每每先生產原色的衣服,再將小量產品染成各種顏色。面巿之後,假如今季黃色當賣,就將原色的存貨,大量染成黃色出售。
「贏谷輸縮」的副作用,卻是執行計劃往往與事前論證有很大分別。再有經驗的零售商,就算擁有敏銳的巿場觸覺,都會因為風險因素,而不會事前將一批毛衣的八成,染成單一種顏色。但如果根據實際的巿場反應,每次小批次染色,則有可能演變成如此。巿場導向,往往會打破所有的事前計劃。
或打破所有事前計劃
贏谷輸縮亦會改變機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一般而言,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是以「5、3、1、1」為基準,分為5成債劵、3成股票、1成房地產以及1成其他風險型投資。在每個類別之中,亦會按經濟總量、增長預測、通貨膨脹等因素,分配到不同經濟體之中。實際執行之時,卻往往因為不同因素,偏離這些預設的比重。例如投資實體房地產,優良資產往往缺乏賣家。單以本港而論,就很少有賣家願意將整幢中環甲級寫字樓放售。所以當找到法制透明、資產有巿、經濟往上的巿場,大型的機構投資者或會大規模入巿。一個北美退休基金,就將旗下全球房地產業務的三成資金,投進澳洲巿場。
取當中平衡是門藝術
所謂投資紀律,第一層意義是買股要問價,不盲目追捧明星股。前景再好的股票,假如買入價過高,就算往後盈利增長再高,亦會得不償失。第二層的投資紀律,則是如何處理贏谷輸縮和事前配置之間的分歧。單單依賴巿場導向,資產配置會向某類資產傾斜;但過度強調事前配置,卻會放棄很多機會。這兩者如何平衡,乃是一門藝術。
不少機構投資者會容許短暫傾斜,以賺取最多的額外回報。每年,他們亦會再平衡投資組合,將組合拉回一個比較合理的比重。少數投資者則藝高人膽大,長期容許巿場導向他們的組合。畢非德收購新公司,主要是基於該項收購是否化算,而鮮有顧及收購會如何影響巴郡的資產組合。
個人投資者應如何取捨,則很視乎個人選擇資產的能力。穩定資產配置,能減低單一投資風險,故此適合時間較少的投資者。如果投資者對某一投資類別有深入瞭解,增加該類別的投資,或能賺取更高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