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0年期債息升勢凌厲,亞洲股、滙、債皆面臨衝擊。港元有聯繫滙率制度掛鈎美元,本港債市規模又微不足道,變相由股市獨自承受壓力。恒指昨天續刷2023年新低17094點,收報17195點,再跌135點。由今年1月高位22700點計,市值已蒸發近四分之一。2023年迄今恒指暫下滑13.07%,跑輸全球主要指數;至於同期領先的日本股市儘管調整,扣除日圓貶值「蝕滙賺價」,以美元計依然進賬約半成,恒指瞠乎其後。
附【圖】所見,港股市盈率回落到9.57倍,低於過去20年平均值(13.3倍)一個標準差,算是「抵買」,惟在極端情況下,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2011年歐債危機、2015年「A股大時代」,以至2022年「疫情底」,恒指市盈率即使降至不足10倍亦無法止瀉,證明即使抵買未必就會見底。目前,「跌市莫估底」的傳統智慧可能更值得參考。
從市寬和技術分析角度出發,整體港股的3天線高於18天線比率尚未觸及支持區,不但預示大市疲弱,同時反映跟真正超賣水平仍有距離。此外,恒指14天RSI最新報37.43,未達30的超賣門檻,也意味還有下挫空間。換句話說,港股尋底之旅恐要繼續。
恒指今年1月見頂,隨後接連失守多個整數重要關口,17000點支撐力成疑,較大承托為去年10月反撲後回吐的11月低位16833點至前升浪黃金比率78.6%(16331點)區間。至於會否重遊2022年10月舊地(14597點),暫時毋須太悲觀。
港股維持探底格局,短期內即使有超賣反彈,想再拾升勢必須靠重大利好政策出台。不過,個別概念股已具留意價值,久違的「中特估」是其一。
今年初恒指掉頭向下時,探索「中國特色估值體系」成為當時得令的炒作概念,恒指公司4月推出恒生中國央企指數,在第二季期間明顯跑贏大市,惟炒風引來官媒發文降溫,之後內地經濟利淡消息不絕,加上人民幣貶值,中港股票遭拋售,指數自高峰回調最多逾20%。然而,踏入10月央企指數雖同樣面對沽壓,卻沒有失守8月低位,足證抗跌力較佳,或許是經歷急升超買再下滑,「中特估」獲重新評價的跡象。
事實上,「中特估」概念除了官方提倡之外,半年前那一波炒作也具基本因素配合,包括國有企業最受惠政策支持,盈利能力相對穩定,以及派息理想等,這些特色並未改變,只是受制內地復甦力度欠佳,影響資金吸納意欲,除非認為中國宏觀經濟長期走下坡,否則不宜完全忽視「中字行頭」的股份。
信報投資研究部
立即試用EJFQ 盡覽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