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長債息抽升,華爾街股市三大指數周二(26日)齊齊下跌逾1%,道指200天線率先不保,標普500指數挫至6月9日以來最低,板塊中較強勢的資訊科技分類指數終於由一年高位回吐超過10%,新經濟高增長板塊沽壓之重,可見一斑。
事實上,領導本輪美股升市的「七巨頭」(Magnificent Seven):蘋果、微軟、Amazon、輝達(Nvidia)、Tesla、Meta股價皆曾從一年高峰跌逾一成,只有Google母企Alphabet暫時幸免,似預告去年谷底後累飆四成多的納指遲早也要步入「調整區」,令向來波動的10月份,在今年又容易惹起「股災」疑雲。
外圍科企下行風險不輕,恒生科技指數同樣疲弱。附【圖】所見,科指上周隨大市下滑,失守250天線,本星期續受制此「牛熊分界」,但周二僅挫至3794點,並未跌穿5月低位3563點,跟恒指和國企指數成份股兩日的上漲比例均不足一成,且指數齊刷今年新低相比,科指明顯走勢較佳。科指儘管處TrendWatch通道下,惟今年5月企穩前升浪回調61.8%(3524點)並大幅反彈,暫在黃金比率50%(3772點)位置徘徊,該水平亦是一年成交量密集區底,預料有不俗支持。
科指自去年11月港股大反撲以來一直跑贏恒指和國指,足證內地科企相對獲得資金垂青,原因之一是公司業績理想。一眾平台經濟公司飽歷嚴監管及疫情洗禮後,今年第二季營運表現顯著改善,有望逐步脫離早年靠概念炒作的階段,按這批新經濟股目前盈利仍屬微薄狀態測算,估值難免偏貴,但論經營條件,比起傳統行業復甦動力仍存疑,相信略勝半籌,也是毋須等待政策扶持的板塊。
中資科企主要負面因素是中美博弈下拓展空間恐被限制。從疫後國際地緣局勢來看,「去全球化」大行其道,中國把發展重心轉向加強「內循環」,以減少依賴外圍(特別是美國)的方向明確,在自主研發、國產化方面近期亦有好消息。
華為周一舉行產品發布會,這家處於中美科技戰「風口」的企業,9月初突擊推售全新旗艦手機,或多或少搶去了蘋果iPhone 15的風頭,尤其自家技術是否已衝破美國的針對性禁令,更屬市場熱議話題;華為今次各項新產品雖然沒有太大驚喜,卻仍可於西方陣營圍堵下取得此成績,間接證實中資企業在科技角力中至少能站穩陣腳,即使不代表自此一帆風順,倘日後技術層面再呈突破,便有機會成為相關股份炒上的催化劑。
換句話說,納指累積漲幅龐大兼承受債息重壓,前景難言樂觀,至於尚未實現推出時所期望的「港版納指」則似正逐漸消化不利因素,在整體大市尋底之際,抗跌力相對較佳,有望繼續跑贏恒指和國指。
信報投資研究部
立即試用EJFQ 盡覽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