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年環球股市由少數美國科技股票主導,在「Magnificent 7」的領軍下,美國股市在MSCI世界指數的佔比已經超過了70%。美國科技股的崛起,無疑反映了它們在人工智能浪潮下的優勢,但投資者也不應忽略投資部署過於集中所形成風險。
只有做好分散投資,我們才能應對未來的不明朗因素。從歷史上看,債券的波動性明顯低於股票,其下行幅度較小,恢復速度也較快,能為投資者帶來更穩定、以收益為導向的回報,而且在股市下行期間,債券也可以發揮防禦的作用。
企業資產負債表健康
目前企業債券的收益率已回復至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前的水平,投資者是時候鎖定吸引的收益。從基本面來看,由於美國經濟成功「軟着陸」,目前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狀況相當良好,即使過去數年美國聯儲局連番加息,銀行又收緊貸款標準,美國高收益債券仍然展示出韌性,違約水平未見惡化。
另一方面,隨着私募債券基金的興起,如今環球企業的融資渠道愈來愈多元化,而不只是受限於公共市場及傳統銀行貸款,這種市場發展也有助企業控制其違約風險。
不同市場息差分化
那麼,投資者應如何把握企業債券的投資機會呢?我們相信當中有兩大關鍵。首先,是布局全球不同的市場。疫情過後各國經濟增長步伐不一、各地財政和貨幣政策漸生分歧、地緣政治局勢日益緊張,凡此種種都會導致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債券收益率出現分化。即使兩間債券發行商的信貸評級相同,其息差水平亦會有參差。這些市場波動造成的差異,將會為投資者帶來難得的機會。
其次,是善用主動管理策略。實行了十多年的低息(及量化寬鬆)政策,雖然挽救了金融海嘯後的經濟,但也帶來後遺症,未來幾年我們可能會面對更高的結構性波幅,但這也是主動管理投資策略大顯身手的時候。每當信貸市場的波幅上升時,主動型投資者都有望在市場混亂的情況下取得更高的超額回報。
主動管理避違約事件
而且主動投資策略也有助於管理風險,例如在投資於高收益債券時,主動型投資者可以聚焦於短期債券,以確保流動性充足,同時結合嚴謹的企業分析,以盡量避開違約事件。
總括而言,我們認為目前正是投資者考慮增加債券配置的時候,方法是採取環球策略,善用不同地區、信貸評級、存續期之間的分歧,以廣納多元化的收益來源,同時管理好下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