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內生產總值及通脹可見,亞洲廣泛地區持續復甦,部分是由於龐大基期效應及商品價格持續上漲。亞洲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有望在2021年回升至7.9%,其中中國增長8.8%,印度增長10%,而區內其他國家約增長4.5%。北亞的經濟表現持續領先,科技及非科技出口均出現復甦。北亞政府仍然維持支持增長的政策。南韓方面,當地政府已通過另一項補充預算案,規模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0.8%。
通脹憂慮有限
我們認為,除非產量差距顯著收窄、勞動力市場萎縮,以及公司定價能力提高,否則區內央行不必過於憂慮商品價格通脹會蔓延至核心通脹。然而,對比已發展市場,鑑於產量差距龐大,亞洲新興市場的通脹將更為受限,而更重要的是,區內勞動市場受疫情負面影響的程度大於已發展市場。有別於已發展市場,新興市場的財政政策亦受到重大限制,加上疫後環球供應鏈或出現遷移,經濟增長下行的風險將會更大。疫苗接種進展愈慢,新冠肺炎便愈有可能再度升溫,屆時將需要更長時間才能為旅遊業及貿易活動重新開放邊境;這代表亞洲地區的下行風險將會持續。
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上重申把重心放在平衡經濟增長持續復甦與管理金融風險上。中國政府在今年再度訂立國內生產總值年度增長目標(超過6%),並表示將在未來數年繼續訂立國內生產總值年度增長目標。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年度額度高於預期,達到3.65萬億元人民幣(預期為3.0萬億元人民幣),加上官方財政赤字同樣高於預期,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2%(預期為3.0%),意味今年廣泛財政赤字將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5%(去年佔8.4%,2019年佔5.0%)。鑑於我們預期中國信貸增長將放緩,經濟增長動力減慢,加上貨幣政策立場不會大幅逆轉,因此我們對中國債券孳息率下降的觀點保持不變。
亞債市場表現多樣化
隨着環球利率跟隨美國國庫債券孳息大幅上升,亞洲債券市場的表現展現其多樣性。儘管印尼、泰國及馬來西亞等較高風險市場出現與美國國庫債券程度相同的波動,但南韓及中國市場表現優秀,僅出現輕微調整。當地貨幣環境和市場具深度,持續為上述市場提供支持。在環球經濟強勁復甦及商品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市場對通脹回升的憂慮,成為環球利率上升的主要推動力。即使如印度及印尼等被視為較易受縮減量寬恐慌影響的國家,其穩健程度亦有所提升,因為在進口下降的情況下,這些國家錄得經常賬盈餘。巴西將政策利率上調75個基點,土耳其上調200個基點,而泰國及印尼則維持不變,可見亞洲央行的情況與其他新興經濟體並不相同。有別於其他新興經濟體,亞洲新興經濟體的通脹前景相對溫和,並繼續受基期效應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