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番點算和爭拗,美國總統選舉結果終於明朗:民主黨的拜登當選新一任美國總統,而特朗普政府的任期將於2021年1月20日屆滿。可是,這次選舉選情的激烈程度,以至參議院控制權要容後才有分曉,皆說明了美國的民情已經出現巨變,且將對地緣政局和投資前景帶來一些重要影響。
民粹主義在美國抬頭
回想在2016年美國第45屆總統選舉舉行之際,正值民粹主義浪潮高漲之時。除了英國公投通過脫離歐盟外,意大利五星運動黨崛起,而民粹候選人也在多個國家的選舉中勝出等。不過,後來法國極右翼候選人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在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中敗給親歐派,而在2019年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中,民粹派議席數目也只有少量增長,因此若投資者以為,美國在當年也只不過是暫時趕上全球民粹運動的浪峰亦無可厚非。
不過,202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已使投資者再沒有錯覺的餘地。兩位候選人不僅爭持至最後一刻,民意調查的誤差比特朗普在2016年勝出時更高,而相比當年再有更多美國人投票支持特朗普,這說明了美國中間派基礎已經受到挑戰,甚至在美國主要盟友的眼中,可能已經無可挽回地瓦解。
其實,特朗普的4年任期已為美國與歐洲和亞洲的雙邊關係激起波瀾,而即使較溫和的拜登接任第46屆總統,也未必足以修補互信關係,重建美國是「可靠夥伴」的信心。
美中與美歐關係起變
無疑,拜登政府將尋求將其前任在國內外所作的決定「撥亂反正」,這也許包括重新加入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伊朗核協議和世界衞生組織等,但這位新總統當選人與現任總統的支持度不相上下,難免使美國的國際盟友關注,民粹主義在美國可能並非只是曇花一現。
在美中和美歐關係這兩條主軸上,在過去4年不斷累積的疑慮已使相關國家加強保護自身的利益。在最近公布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建議》中,中國似乎選擇了「自立自強」的發展路徑。基於拜登可能避免如特朗普般對中國施加科技產品禁售,甚至是阻止中國涉足美國資本市場,相信中國將有機會修復在2018至2019年中美貿易戰中所暴露的脆弱點。
至於歐洲,對話是推展下一輪改革的方式,就像這次全球大流行病為歐盟走向財政政策整合搭建了台階一樣。不過,基於歐洲決策過程較慢,也十分依賴全球貿易,相信歐洲與美國的關係較可能在二次大戰時沿襲至今的基礎上,逐步朝着較平衡且較獨立於美國的方向轉型。
政策失誤後果料更嚴重
對投資者來說,儘管已發展市場的貨幣政策已經靠攏,但由於各地市場未來將日加由內部主導,而減少以美國主導的財政政策和政治考慮為先,致使我們傳統以來分析世界的視角也應與時俱進。此外,基於西方經濟體目前普遍採取零利率政策,這意味各國各自發生政策失誤的可能性將比以往的周期為高,所造成的後果也可能較嚴重。
由於未來的美國政策將不能再像過去幾十年般,猶如發揮隱含認沽期權(put option)的抗跌作用,保護投資者在發生政策失誤時免受影響,因此在這個全新的多極向世界中,積極管理風險必不可少。與此同時,以往世界經濟全球化驅使投資者不會必然偏重於所在市場,但在本土趨勢可能加快重塑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關係下,投資者也需要將焦點放回本地,才能把握箇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