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美國藥廠輝瑞宣稱,其新冠病毒疫苗(mRNA/BNT162b2)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成功,將會向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申請緊急使用許可。其矚目之處是研究測試的預防效果達90%,換言之,如果將來要達到群體免疫,只需要55%的人口接種疫苗即可。更令人意外者,是美國白宮首席傳染病專家福西幾個月前曾經表示,疫苗的研究朝着75%的預防效果前進,相信大致上可研究出預防效果50%至60%的疫苗,因此現在輝瑞所宣布這個90%預防效果的疫苗是大幅度超標。
這個消息帶來的膝蓋反應是:美國舊經濟股上升,道指彈升5%至歷史新高、科技股回落,納指即日下跌5%、美國長期利率彈升,美國10年期債息上升15點子至0.97厘、美滙指數上升約1%,是反應最少的資產指標。
標指明年有上升空間
筆者認為,疫苗效果超標令周期性股份追落後,道指與標普500上升正確。2019年標普500每股盈利為163美元,明年經濟若回復疫症前的增長勢頭,加上報復性消費出現,標普500盈利重回163美元沒懸念。以23倍市盈率計算,明年標普500目標可達3750點,比現水平高5%。今年3月後的升市集中在科技股中,單是FAANG這個佔標普500市值22%的組合就上升了40%,短期若有換馬至周期性股份屬無可厚非,但長期科技發展只會因今次疫症而加快,不是減慢。舉例:亞馬遜股價在今次重回「周期性」的潮流中下跌9%,但具有新基建概念的思科系統卻上升10%。經濟復甦時科技股受壓只是短暫「換馬」現象。
復甦未必不利科技股
有一說法是美國經濟復甦會令美國長期利率上升,不利市盈率偏高的科技股,似乎有道理,因為利率回升時市場對企業會否持續派出合理股息會更注視,科技股一般將一大部分盈利再投資於科研而形成低派息率,因此會落後大市。筆者認為,此說法需要修正,其一是科技股並不只是FAANG,科技股中仍有估值不高、有派息的股份如思科系統及英特爾,在雲端服務及軟年即服務(SAAS)的範疇就沒有剎掣的跡象;其二是疫情與城鎮人口變化長遠支持在家工作及人工智能的加快進展,中、長期人類的工作、消費及休戲模式仍由科技帶動,例如在選取銀行股作投資標的時,銀行有多「數碼化」是重要考慮;其三是美國長期利率的上升是否就是大趨勢,孳息上升是否就會令美國聯儲局較快結束量寬,甚至較快加息?筆者對此點有充分的保留。
2019年初美國聯儲局開始研究通脹長期不達標之謎,當時未有新冠疫情困擾,一年半之後聯儲局終於實行「平均通脹目標」,追本溯源,仍從上任主席耶倫所提出「最優控制」(Optimal Control)的理論進化而成,今天聯儲局「退市」的門檻肯定比2017年高。況且美國長期利率大升時,其同年期的實際利率並無超升,例如美國10年期通脹掛鈎債券(TIPS)的孳息率於同期只升7㸃子,只是同期國債升幅的一半。負利率的持續仍支持較高的科技股市盈率。
對美元支持料有限
最後是疫苗預期帶動美元的上升不到1%,完全缺乏說服力,原因有三:拜登當總統但參議院仍受共和黨掌控,意味着中度刺激方案及不會有加稅,美國財政赤字再創新高;因疫苗有效而產生的復甦甚為廣泛,不止於美國,澳洲10年期國債孳息率就曾經反彈四分一厘,遠超美國;疫苗有效,仍需有足夠國民有注射的意願。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於8月份公布的調查報告指出,若有疫苗,中國國民中有97%願意接種、澳洲為88%、英國為85%,美國只得67%,無怪乎美息反彈結束後人民幣與澳元再拾級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