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數據讓投資者感到放心,不但從第二季的V形反彈中保持住大部分的增長動能,高頻數據也顯示經濟復甦的範圍更廣、更平衡。工業生產、投資和出口等部門的復甦步伐領先,增長已大致回復到疫情前的水平,而落後的消費、服務業活動和勞動力市場狀況正迎頭趕上。
整體觀感是,在其他國家仍深陷衰退之際,中國經濟現正全速前進,今年有望實現增長。
這些利好的宏觀基本面因素已充分反映在中國的資產市場上。A股從3月底開始強勁反彈,年初至今跑贏全球股市。在岸債券收益率也回升至疫情前的高位,顯示經濟迅速恢復正常,以及央行謹慎的貨幣操作。不過,最近較引人注目的是人民幣快速升值。人民幣兌美元滙率從5月底的低谷上漲超過6%,創下兩年半以來的新高,這要歸功於兩大因素。
中美貿易逆差不斷擴大
首先是中國的貿易活動,進出口令人民幣需求和供給增加。相對其他國家,中國的貿易順差已升至3年來的最高水平,而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目前也處於有史以來的第二高水平。
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在美國,這場危機的持續時間更長,對經濟的衝擊亦更大,政府不得不加強刺激措施來應對,主要保持住消費者的購買力。這正是美國零售銷售呈現V形反彈、消費引領整體GDP復甦的原因。
相比之下,中國的經濟復甦由供應側引領。在其他國家的生產因疫情而癱瘓之際,中國工廠和企業部門迅速復工,生產能力迅速復原使其能夠向這些國家供應物資。因此,美國成了終極買家,中國則成了終極供應者,雙方的關係就像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一樣,當時中國的貿易順差飆升至GDP的10%以上。
聯儲局將利率壓至低位
在金融方面,美國聯儲局的大規模貨幣政策將利率壓至接近零,而中國央行的政策較為審慎,令中國利率先小幅下跌,隨後迅速回升。這導致兩國之間的利差擴大,吸引外資投入人民幣債券的市場。由此可見,近期的人民幣走強得到貿易及金融方面的基本面因素大力支持。問題是:人民幣兌美元滙率的升勢能持續多久?
答案取決於兩國經濟的相對基本面。美元的中長期決定因素在於美國的宏觀政策─強而有力的財政方案,加上有效控制疫情和穩定的貨幣政策,是助長美元走強的重要元素。然而,倘若國會分裂,導致放寬貨幣政策仍然是唯一方案,美元未來幾年或會萎靡下去。
關注美大選後政策變化
另一方面,在其他國家有效控制疫情並恢復生產後,中國的貿易順差將下降。此外,中國利率已回到疫情前的水平,惟結構性因素(例如增長放緩和債務上升等)限制利率進一步上行,中美利差或難以繼續擴大。與中國相比,疫苗的推出或會加快美國經濟和利率恢復正常,這能夠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總括而言,儘管人民幣的短期升值較為強烈,但現階段就判定人民幣將進入長期牛市還為時過早。投資者需要關注美國大選後的政策變化,以及中國相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復甦情況,從而評估人民幣未來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