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非牟利組織「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最近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隨着海平面逐漸上升,至2050年曼谷、上海、胡志明市、雅加達和孟買的大部分地區可能被海水淹沒。報告指出,越南南部可能完全消失。目前泰國有人居住的陸地,到2050年可能會有10%沒入海平面,導致數以億計的人口流離失所。
無論這些預測是否成真,過去兩年亞洲對氣候變化的意識確實出現轉變。極端天氣時有發生,從雅加達暴雨成災、日本颶風登陸,到悉尼盛夏高溫,令亞洲經濟和人民生活深受其苦,人們的意識也開始轉變。
亞洲國家的多數人口和經濟產出均集中於沿海大型城市,因此亞洲最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好消息是,政策制訂者已開始採取措施應對這些風險。舉例而言,印尼已宣布將首都從雅加達遷至東加里曼丹,估計將耗資330億美元。新加坡擬在未來百年內投入1000億新加坡元,應對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威脅。然而,這些還遠遠不夠;據亞洲開發銀行預計,若要保持現有的增長勢頭,在2016年至2030年間,亞洲需要每年在基建方面投資1.7萬億美元,其中16%(2720億美元)用於應對氣候變化。
在此背景下,亞洲政府開始邁向可持續投資,意指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因素納入投資決策,填補解決可持續發展挑戰的資金缺口。
落後者躍升為全球領先者
近幾年來,亞洲對於可持續投資的態度發生根本性的變化。2012年,亞洲可持續投資市場幾乎還是空白。如今,簽署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PRI)的金融資產管理規模(AUM)已高達約5萬億美元。這是參與可持續投資的重要一步,因簽署PRI意味着承諾兩年內將50%的資產規模踐行負責任投資原則。目前,亞洲有8家股票交易所設有強制性ESG報告規定(數量高於全球其他地區),中國、菲律賓和印尼也可能於2020年加入。
同時,亞洲綠色金融市場日益興起。中國僅在3年內就超越法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綠色債券市場,佔全球18%,僅次於美國。
ESG資訊披露助提高績效
亞洲轉向可持續投資最初是受到自上而下的推動。如今,隨着私人和機構投資者尋求更佳的ESG資訊披露和實踐,一種自下而上的機制正迅速發展。
實際上,亞洲擁抱可持續投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日益認識到可持續投資不會影響財務回報。愈來愈多的研究表明,將ESG因素納入投資考量甚至可能提高回報,尤其是在新興市場。新興市場公司普遍存在公司治理不善的風險,這使得ESG表現優異的企業可獲得可觀的回報。在過去10年中,MSCI新興市場ESG領導者指數(可持續投資的基準指數)跑贏MSCI新興市場基準指數,每年實現3.2%的超額回報率。MSCI亞洲(日本除外)ESG領導者指數較基準指數享有2%的年化超額回報率。
除了追求利潤之外,發達國家的大型企業也從消費者、員工和整個社會的角度出發,對企業宗旨和責任予以反思。
智慧城市大宗商品成重點
隨着政府和投資者日益聚焦可持續發展,「亞洲智慧城市」將成為未來幾年的投資重點。
如今,在全球28個超大城市(人口超過千萬)中,亞洲佔16個。據聯合國預測,到2030年,這些城市的總人口將較2010年翻一番。為了在資源日漸減少與快速城市化和可持續增長之間達成平衡,許多亞洲城市正在為十年內成為智慧城市而打造根基。這需要借助於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來打造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城市。從投資角度而言,有三大主題脫穎而出:5G(智慧城市轉型的核心動力);醫療科技(為醫療保健服務帶來變革);以及電動汽車(有助於緩解許多亞洲城市所面臨的環境挑戰)。
可持續投資還將聚焦於大宗商品行業的碳足跡和生態足跡,這是亞洲國內生產總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在澳洲和印尼,大宗商品行業對GDP的貢獻約為12%,而馬來西亞則為近15%。隨着應對氣候變化的呼聲日益高漲,ESG考量因素與重大科技發展相輔相成,將為大宗商品市場帶來顛覆性影響,尤其是煤炭和棕櫚油市場。受影響的企業將面臨重大風險,因此亞洲需要分散經濟領域,並在全球低碳轉型過程中,構建具韌性的業務模式。
對投資者而言,亞洲可持續投資的興起,帶來投資亦能行善的機會。對於有意參與該趨勢的投資者而言,我們建議可關注ESG領導者股票指數、綠色債券,以及智慧出行等主題投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