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1月12日

胡一帆 中國

【私銀觀】中國政策寬鬆料延續

第三季經濟繼續放緩,2019年第三季中國GDP按年增速從第二季的6.2%降至6%。9月數據喜憂參半,部分指標出現回穩跡象,表明政策寬鬆緩解經濟放緩。9月零售銷售按年增速從8月的7.5%升至7.8%,其中汽車銷量降幅收窄。我們預計全年零售銷售按年增速將保持在8%左右,主要受到必需消費品銷售強勁的支持。

1月至9月固定資產投資(FAI)增長從1月至8月的5.5%進一步下降至5.4%,主要是受到製造業的拖累,但這在一定程度上被房地產和基建投資所抵消。我們預計2019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穩定在5%至6%左右,雖然基建投資再度加速,但在一定程度上被房地產投資降溫和製造業投資低迷所抵消。由於全球需求疲軟且關稅上調,進出口增長均持續收縮,並可能在今年餘下時間持續低迷。我們預計今年GDP增長應達到6.1%,符合政府6%至6.5%的目標。

貿易仍呈現負增長

9月出口按年增長進一步深入負值區域,從8月的負1%跌至負3.2%,主要由於外部需求疲軟,以及美國提高關稅。出口增長萎縮主要受對美出口進一步惡化拖累,9月中國對美國出口按年下降22%,較8月的降幅16%進一步加深,這是由於美國對約13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額外加徵15%的關稅。未來整體出口增速仍面臨壓力,直到年底前都將保持疲軟。而由於經濟增長放緩,今年餘下時間內進口增速也很可能保持低迷。

CPI升至3%且可能進一步上揚;生產價格指數(PPI)通縮依舊。9月消費物價指數(CPI)升至官方目標上限3%,8月時為2.8%。自3月以來豬肉價格上漲一直是CPI上揚的主要驅動因素。近期中國政府採取多項措施以恢復生豬生產。然而,由於生豬周期通常需要14個月才能走完,因此短期內這些措施對價格的影響有限。豬肉價格可能持續飆漲,進而推動整體CPI在年底前升至3%以上,並可能導致全年CPI升破我們的預測2.6%。與CPI相反,9月PPI按年增幅從8月的負0.8%進一步跌至負1.2%。PPI通縮可能持續到年底,儘管環比有改善跡象,因能源價格基數偏高,而且在經濟放緩的背景下,工業需求疲軟。

貨幣政策穩步支持

鑑於經濟持續面臨下行壓力,我們預計貨幣和財政政策將繼續寬鬆。貨幣政策大體保持寬鬆,寬鬆範圍與幅度將取決於貿易談判進展以及經濟表現。央行於11月5日將一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下調5個基點至3.25%(此前為3.3%),這是2016年初以來首次下調MLF利率。儘管降幅溫和,但在市場對央行採取相對中性的貨幣行動感到擔憂,且10月債券收益率持續攀升的背景下,此舉表明央行續持寬鬆立場。下調MLF利率可能為11月20日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調埋下伏筆,10月該利率仍持平於4.2%。我們預期今年內MLF利率還有望繼續下調5至15個基點。

此外,考慮到近期中美貿易談判取得的進展,我們預期年內央行還將全面降準50至100個基點(此前預期為50至150個基點)。財政政策方面,為支持基礎建設支出,第四季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將使用去年剩餘的額度,以及明年的部分額度(據報道最高可達1萬億元人民幣),今年3.1萬億元人民幣的地方政府發債額度已於9月用盡。9月信貸按年增速相對持穩於10.8%,略高於7月和8月的10.7%;鑑於政策穩步放寬,我們預計今年餘下時間信貸增長將保持在10%至11%。

再進一步開放市場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11月5日至10日)開幕式上,呼籲各國加強合作,降低貿易壁壘。他強調中國將繼續對外開放經濟與金融市場,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這與近期召開的四中全會上所做的承諾相呼應。此番言論是在中美貿易談判持續進行,並朝着達成第一階段協議的方向邁進之際作出的,儘管智利取消在該國主辦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但中美第一階段協議仍有可能在11月簽署。

自2018年中以來,政府宣布一系列措施,以放鬆中國金融業對外資企業的限制,這也是美國貿易談判的長期訴求。中國最近宣布將在2020年底前完全取消幾乎所有金融部門的外資所有權限制。QFII和RQFII額度限制已在今年9月取消,MSCI也提高A股佔其指數的比重,兩者均有助於促進外資對境內股票市場的投資。中國還計劃開放製造業、電訊、醫療保健和教育行業;縮短外資負面清單;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建立更多自由貿易區。

胡一帆

瑞銀

亞太區投資總監兼宏觀經濟主管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