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營企業家不能守株待兔寄望貿易戰結束。
根據瑞銀行業領袖網絡(Industry Leader Network)成員早前在倫敦一項活動中反映的意見,企業家正攜手合作,尋找持續增長的機遇,並將生產位置移近客戶,務求應對現時的貿易摩擦。
隨着貿易衝突打擊經濟增長和金融市場信心,企業更加急需進行變革。根據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預測,作為跨境業務健康重要指標的新加坡經濟,於第二季按年增長0.1%,是自2009年以來表現最差。
加徵關稅令企業家重新思考業務運作方式。筆者作為瑞銀財富管理的聯席總裁,就本人所見,此現象相當真確:關稅帶來的威脅令企業更密切合作尋找機遇,因而使全球供應鏈轉變,企業互相銷售產品和服務方式轉變,這些都是超出關稅本來的目的。
例如,瑞銀行業領袖網絡成員於加徵關稅生效前幾個月,重新評估中國勞動密集型生產的情況。部分成員選擇將生產轉到成本較低的越南、印尼和印度等地。其他成員則繼續在中國進行生產,因為當地的基礎設施水平高,亦有技術熟練的勞動力,這些好處高於工資成本較高的代價。
最近,行業領袖也討論了全球供應鏈轉變所帶來的影響和機遇。以下是我們歸納後的觀點。
商家致力加強合作
瑞銀行業領袖網絡成員得出結論,應對貿易緊張局勢有助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靈活性,和加強企業之間的合作。對於製造業如何應對鋼鐵關稅上調這個例子,企業家偏向共同分擔更高的成本。企業家正優化其價值鏈中的價格,既向部分客戶提高最終成本,同時盡量與供應商和全球買家重新進行談判。
中小型企業家不再只着眼於關稅的短期影響,而是採取長期合作策略。
對於今天經濟唇齒相依的世界,工廠選址依據的因素很多,遠多於只是考慮勞動成本優勢,或是只把勞動密集的製造業務轉移到低工資國家。行業領袖網絡的企業家於貿易摩擦加劇前,已妥善檢視其策略性製造選項。這些企業家在決定是否轉移生產據點時,不只考慮關稅帶來的影響,還會考慮更廣泛因素,例如基礎設施質素、運輸連接和有利營商的環境。
關注市場趨勢多於關稅
雖然關稅成為市場焦點,但行業領袖網絡成員指出,關稅以外的因素往往對業務、交易和企業拓展的選址影響更大。
全球各地在獲取科技、保護知識產權和安全法規上存在的差異,有可能阻礙跨境業務。企業家若採取最嚴格的規定標準,相比其他於較少監管的司法管轄區內的競爭對手,短期成本可能會較高。
但與我們商談過的企業家則較高瞻遠矚,考慮關稅以外的因素,並為業務廣泛採納更高的環境、社會和管治(ESG)標準。這些企業家採取更加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更能吸引具社會意識消費者的新業務。企業家若能預計將有更嚴格的監管,而不是臨渴掘井,將比起大型和不靈活的競爭對手更快捷足先登,搶佔先機。
將生產地再次移近客戶
另外,行業領袖正將商業模式從「跨國」轉向「跨區」,盡量把生產商品和服務靠近客戶。各政治家亦表示這是他們加徵關稅時希望能推動的趨勢。
眾企業家列舉了3個將生產靠近終端客戶市場的有利因素。首先,商品化和新科技應用促使地區性的服務更易擴大規模和產生盈利。相關例子包括從數據中心轉向雲端計算,或使用更多人工智能以取代高薪、高重複性的文職人員。其次,由於簽證限制、低成本資訊科技中心的工資上漲,或流動工作帶來更大行政負擔,都令高技術人員的流動性下降,降低了境外服務的吸引力。第三,愈來愈多消費者喜愛準時交付兼度身訂造的產品,而不再來自低成本生產地的廉價商品。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筆者認為投資者應對貿易政策分歧的最佳方法,就是聆聽某些全球最成功企業家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