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金融市場近期加劇動盪,特別是中國與美國的貿易衝突愈演愈烈,成為主宰市場走向的關鍵因素,因此,在美國11月中期選舉這個短線最大的政治因素出現之前,我們認為市場整體仍然將會較為波動。
從兩國就貿易問題與自身的政治因素來看,短期內貿易戰平息的可能性較低,因為目前美國顯然正在測試中國對經濟放緩的忍耐程度可以有多高,簡單而言,就是哪一個國家可以在這場貿易拉鋸戰中堅持到底。
貿易政策旨在孤立中國
在貿易戰的最新發展上,有一點值得留意的是,美國與加拿大在貿易上達成共識,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將以美墨加協議(USMCA)取代原先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當中有條款明顯是衝着中國而來。
USMCA有條款列明,倘有成員國與「非市場經濟國家」達成自由貿易協議,其他成員國可在6個月後退出並建立其他雙邊貿易協定,亦即是有意在貿易、經濟上孤立中國,而美國正與日本進行貿易談判,當中可能亦會有類似條款。
由此可見,其實美國總統特朗普包括USMCA在內的貿易政策,本質上與當年前總統奧巴馬時期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都是以孤立中國為目的。
而在中期選舉之前,特朗普政府固然是想要更加逼迫中國,從而得出有利於己的貿易條款;即使未能成功,也可以此為中選做勢,取得更加多議席。然而,中國現階段卻未必會在美國的中選前有太多舉動。所以,中選前雙方的舉動所帶來的不明朗因素,會令市場更加波動。
至於中國方面,雖然我們認為當局在中選前不會有大刀闊斧的動作,但部分漸進式的政策卻是一直在穩步推進,包括有財政政策如減稅、增加基建投資等,亦有藥物減價、燃氣費用下調及降低進口關稅等等,這些措施都是以令人民受益為主,有利內地的內需消費。
東盟市場見受惠貿戰
然而,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的影響已經開始浮現,我們留意到有公司開始將生產線轉移至亞洲區內其他國家,特別是東盟市場。
與以往生產線集中在中國相比,現時區域化趨勢明顯,區內各國各有分工,如馬來西亞可做電子零件、泰國是汽車零件、台灣是半導體等。其實中國之外的亞洲市場,出口方面反而可因此受惠。
至於整體大市上,現時仍然是缺乏方向,未有太大的趨勢出現,但有幾點值得投資者關注。
密切留意美通脹發展
首先,如前所上述,目前市場依然被大量不明朗因素充斥,尤其是政治不確定性如美國及伊朗關係,將會為國際油價帶來一定支持。
同時,美國電商巨擘亞馬遜早前宣布,會在11月開始將美國員工的最低工資上調至時薪15美元,在美國失業率本已處於極低水平的情況下,亞馬遜帶頭增加最低工資無疑會為其他美國中小企帶來更大的成本壓力,這方面是市場仍然未反映的。
因此,在進口物價上升與工資壓力的影響下,通脹很可能會高於預期,從而導致美國聯儲局的加息步伐亦有可能比市場原本預期更加快,投資者宜密切留意市況以部署調整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