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子ETF的理念非常直接。它的本質是分散投資──諾貝爾經濟學家Harry Markowitz描述為投資中唯一的「免費午餐」。執行的方法很簡單:不要把所有「雞蛋」投放於一個因子。但即使因子多元化的論點有力,執行方法亦看似直接,這並不意味多因子ETF是一個簡單的策略。實際上,隨着多因子ETF普及,投資者要從愈來愈多產品中挑選合適產品亦變得愈來愈困難。在本文,我們將會細看因子策略投資、討論如何組成最好的因子組合,並探討管理預期對提高投資成功率的重要性。
學者和投資界別的研究曾記載過不少因子,但當中被廣泛認受的只屬少數,據我統計就只有價值、動能、規模、質量、低波動性和股息(可以被視為股票的利差交易)6種。這6個因子已被多名學者或專業投資者證實在環球不同市場、不同資產類別存在。這些因子通過重重測試,是切切實實的因子。
跑贏其市值加權母指數
【圖1】顯示這些因子在長倉策略的長線表現(以MSCI世界指數的相應變種指數作為參考)。在接近30年期間,這些因子指數顯著跑贏其市值加權母指數。而在過去15年,當中5隻指數都能夠產生優越的風險調整後回報(以夏普比率計)。我在上文提過「免費午餐」的概念,難道這些因子都是無人問津的免費三文治?當然不。
【圖1】還未能充分描述這些因子表現的周期性。雖然MSCI世界指數的不同因子變種指數在絕對層面都能跑贏其母指數,而大部分變種指數更能產生高於母指數的風險調整後回報,但它們的表現並非一帆風順。【圖2】是這些因子指數在過去10年的歷年回報。
價值溢價落後增長因子
這些因子將繼續跟隨自己的獨特周期起伏,而各因子在跑贏大市一段時間後亦無可避免會有一段時間下跌。正如我曾在《價值投資者的煩惱》一文說過,價值溢價在這10年間大幅落後於增長因子。
【圖1】展示各因子指數相對其市值加權母MSCI世界指數的追蹤誤差數據,亦是反映指數周期性的一項指標。因子指數的平均表現愈偏離其母指數,該指數投資者在下行周期時所承受的痛苦可能愈嚴重。如果投資者的過去行為有任何代表性(我相信有),這種痛苦往往會導致投資者在不當的時機放棄本質堅實的策略。
持有一個通過證實的因子比持有市場指數更有潛力換來較高的風險調整後的回報,但這並不是免費午餐。因為投資者可能會在因子表現欠佳時摒棄因子,而這種不良投資者行為可以帶來非常嚴重的風險。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們會探討組合多個因子的效果。
(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