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龐大的經濟體系要靠信貸增長才能維持長遠及穩定,而目前的增長遠低於理想水平。上文提及的結構性因素的確為原因之一,但信貸才是推動體系運作的關鍵。若私人銀行體系(而非央行)無法推動足夠的信貸增長,實際經濟增長將會停滯不前,甚至逆轉。
信貸供應速度影響生產總值
現在,不少讀者可能也熟悉「MV = PT」這條永恒的公式,簡單來說是指貨幣供應乘以供應速度等於本地生產總值(為清晰起見,請容許我將公式簡化)。換言之,貨幣供應或「信貸」增長並非釐定本地生產總值的唯一因素,貨幣或信貸供應的速度也很重要。就像雜貨店一樣,存貨的周轉率是利潤的關鍵,而在這個例子中,信貸周轉率便是本地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的關鍵。簡而言之,利率愈低,信貸速度便愈高。因此,在雷曼事件後5、6年,由於私人銀行體系的信貸增長不足,下調利率令信貸加速,繼而刺激本地生產總值增長(雖然幅度不大)。
大富翁是金融體系最佳寫照
不過,目前的收益率接近零,10萬億美元的全球政府信貸孳息率更為負值,信貸速度已對本地生產總值增長毫無貢獻,甚至可能如我數年前所言,會引致負增長。以信貸為本的金融體系一片混亂,高風險資產亦反映此情況,雖然大部分市場參與者(包括央行)也對遊戲規則一知半解。例如,如果問耶倫影響信貸速度的因素,又或體系內的信貸量,她大概會支吾以對。他們不相信大富翁遊戲正是現時金融體系的最佳寫照,反而對泰勒及菲利普斯的理論深信不疑,在我們接近全民就業之際,發出通脹警告。他們選擇了錯誤的崇拜對象。
政府增開支燃市場動物本能
平心而論,現行體系並不存在財政的部分。我們仍健在,但凱恩斯已成故人。若政府願意增撥資金,並重燃私人市場缺乏的動物本能,則大富翁的遊戲規則及偏低的信貸增長便會變成未來對抗通縮的工具。不過,投資者不應天真地認為政府將會不顧赤字,於短期內增加開支。我認為最樂觀的情況是限制高風險資產(股票、高收益債券、私募股權、房地產)價格的升幅,而最差的情況則是於年底出現不利的跡象,迫使投資者停止寄望未來可與過去媲美的回報。其實,與其關心金錢的回報,不如想想現在能否取回資金。大富翁模式的經濟必須靠信貸增長推動,若增長偏低,未來將會有更多輸家。
(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