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世界是平的
幾年前,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撰寫了《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這本書。此書引起熱烈反響,影響力持續一段時期;許多人因此開始閱讀《怪誕經濟學》(Freakonomics)這類型的經濟學書籍。《世界是平的》使用大量統計學數據,檢視在以科技為主導的全球環境中,對有形商業及競爭力的影響。該書認為,世界競賽環境愈來愈公平,供需平衡將會實現,全球化日趨重要,特別是以金磚四國為主導的新興市場正在迅速發展。
該書以美國讀者為主要目標,為他們描繪了一幅駭人的圖畫:普羅大眾、公司與政府遭遇沉船,或可說是處於不努力游泳就會淹死的境地,為求生存而不得不迅速作出應變。金磚四國共同為全球的貿易與繁榮增長提供重要的原料,包括:中國製造、印度技術以及巴西與俄羅斯的鐵礦石、原油及其他大宗商品。事實的確是這樣。當時,超級商品周期的說法甚囂塵上,大家相信新興市場的增長將會比世界其他地區更快更持久,直至財富差距消除為止。
2015年,世界依然是平的嗎?
然而當今環境如何?又或在某些情形中出現了逆轉嗎?例如年增長率勉強保持在 7% 以上(2007 年增長率接近 15%)的中國。世界還是平的嗎?
簡而言之,低薪、智力、辛勤工作、大宗商品以及自由貿易環境,令世界變「平」了。這些最初推動世界貿易的增長動能,現在依然未受影響。但是在以 2008 年金融危機為結束標誌的超常穩健時期過後,這已成為常態。例如,企業家在西方通過銷售中國製造的商品而獲得全球勞動力「套利」這一現象仍然存在。但是相比10年以前,如今中國的勞動力與資金成本變得更加昂貴,也更難取得。如果增長勢頭轉弱是由於過往成功所產生的直接結果(例如實際工資有所增加),這種現象也應被視為良性結果。
世界是平的,不就是這樣嗎?
中國過去的利率政策在長時期內乃由儲蓄戶出錢補助借款人。在此期間內,由於資金的成本低,投資貢獻了 40% 至 60% 的增長。隨着利率自由化登上舞台,投資將會從膨脹水平趨緩。短期內,大宗商品出口國已經感受到陣痛,增長亦受到阻礙。
長期而言,中國的儲蓄戶將會賺取更多存款利息。收入增加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因為缺少社會安全網意味着存款在普通家庭的資產組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多的儲蓄收入加上一孩政策的結束,會進一步推動這個國家進入以消費為主的經濟形態,這也是政府所希望的。
世界是複雜的,除了中國的增長政策以外,還有其他力量會影響全球格局。在江澤民與溫家寶時代,新興市場可透過向中國提供必要的原材料,並受益於其繁榮的投資,從而獲得極大的收益。透過快速城市化進程,像高鐵這種基建項目將會使二三線城市加速發展。雖然人們對這些精心設計的基建項目(例如三峽大壩)是否最終會帶來經濟效益存疑,但是這些以債務作為資金的投資項目推動了當前的發展,儘管這需要以未來數代人的收入作為償債的代價。曾幾何時,一個被稱作「平坦的世界」的新概念問世,為全新的發展現象作解釋。後見之明,世界由始至終都是平的,不過要平要彎,還需仰賴中國這「帝國」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