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0月27日

范卓雲 宏觀分析

復蘇持續 短期調整是入市良機

市場短期調整非牛市轉勢

正如筆者預料,在美國退出量化寬鬆前夕,環球股市在季節性高波動的10月份經歷了一輪顯著調整,但相較美國上兩次量化寬鬆結束後美國標普500指數下調16%至17%的幅度相比,近期的市場調整仍屬溫和。筆者認為,這輪股市回落僅屬短期調整而非牛市轉勢。

自10月初以來,股市避險情緒和波幅急升至2012年夏季的水平,避險資金大舉流入政府債券,令美國10年期國庫券收益率維持在2.3%以下的歷史低位。風險資產的技術性指標迅速轉壞,但與環球經濟持續復蘇的正面基本因素形成強烈反差。觀乎美國經濟強勁復蘇、歐洲和日本的貨幣政策維持高度寬鬆、新興國家採取定向寬鬆政策、油價大幅下調和企業盈利穩定增長,均支撐股市的周期性上升趨勢得以延續。

近期主要的技術性指標和投資情緒指數反映,市場對經濟展望顯得非常悲觀,瑞信全球風險胃納指數於10月16日跌至-2.15的接近恐慌區域,創下自2012年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上一次全球風險胃納跌至該水平是歐債危機最嚴峻的時候。在美國,標準普爾期貨淨長倉跌至2011年11月以來的新低,內線人士賣出/買入比率接近3年低位,而公司淨沽出近期轉為淨買入,一系列技術性和投資情緒指標均顯示股市這輪技術性調整的最壞情況可能已成過去。

環球經濟續復蘇 美國增長理想

筆者相信,股市現過度反映全球增長放緩的風險因素,在未來數周可望重回升軌。過去40年來,MSCI環球指數在每年12月有78%的時間錄得正回報,11月則有63%的機會錄得正回報。根據目前的美國10年期國庫券收益率測算,債券市場反映美國GDP增長率在0.5%左右,相對最近美國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市場的增長預期實在過於悲觀。美國現房銷售於9月回升至517萬個單位的年化水平、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跌至14年低位,以及10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升至自2007年7月以來的最高水平,筆者實在看不到美國經濟大幅回落的跡象,預期MSCI環球指數在經濟復蘇推動下,未來12個月將錄得10.9%的每股盈利增長。

中國第三季度GDP增長7.3%,高於市場預期,而中國9月份的工業產值增長從8月的6.9%低位,按年回升至8.0%,顯示中國政府的定向寬鬆政策有助穩定需求,令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稍為回穩。

寬鬆政策、低油價及盈利增長成催化劑

歐洲央行在10月20日開始購入法國和西班牙的擔保債券後,據媒體報道指出,歐洲央行有可能在今年底前宣布購買歐羅區企業債券。筆者預期,歐洲央行在完成銀行業的資產質素審查後,將會就量化寬鬆政策提供更清晰的政策指引。在季節性扭曲因素和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的負面影響逐步減弱的時候,歐羅區(特別是德國)的領先指標預料將於未來數月好轉。歐羅區10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預覽估值從9月的50.3回升至50.7,其中德國採購經理指數更從9月的49.9,大幅回升至51.8,遠高於市場預期,顯示歐羅區經濟逐步好轉。

儘管美國聯儲局將於本月結束第三輪量化寬鬆,但G4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於2015年的擴張幅度很可能超過2014年,預期美國和英國的利率正常化步伐將會非常緩慢。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布拉德(James Bullard)在10月9日建議,應保持開放式的量化寬鬆措施,英倫銀行首席經濟師Andrew Haldane在10月10日表示,會支持延遲加息。聯邦基金期貨顯示,市場預期美國政策利率將於2015年11月而非2015年中開始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油價下跌和美元轉強,將有助紓緩通脹壓力,並增強美國消費者的購買力,有利經濟復蘇。由年初至今,布蘭特和西德州中級原油價格已分別下調22%和18%,至每桶86.32美元和82.09美元,油價回落有助紓緩通脹壓力,支持寬鬆的利率環境持續。

看好歐洲、日本和亞洲股票

經過近期的大幅調整後,股市看來已出現超賣,為投資者提供趁低吸納的良機。筆者建議,在現水平可增持歐洲和日本股票,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將擴大貨幣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增長,將帶動歐羅和日圓進一步轉弱,因此筆者看好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日本的出口企業,因為它們受惠於全球經濟復蘇以及本國貨幣貶值。行業策略方面,工業類、化學品和選擇性消費品行業將受惠於油價下跌,可看高一線。

新興市場方面,在商品價格下跌的環境下,投資者應聚焦商品消費國和經常帳盈餘國,對商品出口國和經常帳赤字國則應持審慎態度,因此筆者看好亞洲市場股票,作為商品淨進口地區,亞洲可望得益於商品價格下跌和全球經濟增長加強。

亞洲的商品消費國,包括台灣、中國、南韓、印度、泰國和菲律賓,將受惠於原材料成本下跌,加上亞洲受益於G3經濟復蘇,經濟增長高於新興市場和環球平均,區內結構性改革進程加快,外貿順差維持強勁,企業盈利下調趨勢有見底跡象,而且估值吸引,MSCI亞洲除日本以外12個月預測市盈率為11倍,相對MSCI環球指數有19%折讓。亞洲的工業、科技和選擇性消費品行業預計將是商品價格回落的受惠者。

 

註:投資涉及風險,本文不應被視為對任何投資買賣或其他交易的招攬、議案或推薦。

范卓雲

滙豐私人銀行

及財富管理亞洲區首席投資總監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