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2月19日

潘裕翰 MPF

基建投資長線穩定

筆者早陣子到歐洲旅遊,順道跟德國法蘭克福Office同事們見面。其中投資部的同事說,最近忙於跟負責基建項目的公司見面。

過去幾年,各國為刺激經濟,不約而同推動基礎建設。一方面新興國家需要大量基建項目配合社會發展,另一方面,已發展國家須透過提升基建設施以維持生活水平及競爭力。因此,各國積極投放資源發展基建,在不同地區可找到相關的投資項目。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去年又領軍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均圍繞基建發展;美國則與日本等國建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兩強分庭抗禮,說明經濟大國把焦點集中於推進基建,視之為未來的主要戰場。

據經合組織(OECD)估計,2010至2030年,全球新增基建項目或維修設施的投資金額平均每年高達1.8萬億美元,當中以水資源相關的設備投資最大,平均每年9000億美元,其次是電訊、道路建設及電力相關項目超過2000億美元。

水利基建投資龐大

雖然地球七成面積被水覆蓋,但全球實際可被人類使用的水源資產只有0.3%。加上全球人口持續增加,水資源運用愈變緊張,據估計,到2030年工業國家人均可用水源資產將較1959年少四成,新興國家與成熟國家要大力投資水利建設提高水資源運用。

此外,電力向來是經濟發展的關鍵,近幾年新興國家強勁的增長,帶動於能源設施的相關投資,OECD估計,中國的能源消耗量將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長,為新興市場中最高,料2003至2030年內地會投資2萬億美元於發電及電網設備。

新興市場城鎮化亦是基建需求急增的原因。市場預測,至2030年內地將有10億人口居於城市,城鎮現有的社會建設難以應付日後強勁的需求。全球貿易量的增長速度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兩倍,當中以新興國家的貿易增長特別迅速,亦需要更完備的道路、通訊設施等配合發展趨勢。

多採公私合作模式

由於基建項目往往涉及龐大資金,不少國家都提出以公私合作的模式,或推出優惠政策等,吸引機構投資者與私人企業參與投資,共同為各類基建工程進行升級,解決資金短缺問題。例如意大利於2012年引入法例,鼓勵機構投資者參與至2020年總值3400億美元的基建項目,包括交通、能源、網絡及社會基建網絡,以刺激當地經濟增長,而英國及荷蘭亦一直鼓勵私人企業參與基建現代化項目。

適合長線投資組合

雖然基建項目投資年期一般頗長,而且涉及資金龐大,流通性低(illiquid),但相關投資能帶來穩定的投資回報,基建項目與其他資產的相關性低,因此深受長線機構投資者的支持。

例如基建債券(infrastructure debt),可提供流動性風險溢價(Illiquidity Premium),回報率一般比主權債或資產擔保債高。相對於企業債,基建債劵提供的息差較高,風險卻較低;相對於主權債劵,基建相關債劵除具息差優勢外,風險上升的幅度亦有限。

可惜目前這類超長線、不流通(illiquid)又大金額的投資,仍未有發展至零售投資者的渠道,否則對於長線紀律投資(如強積金)而言是不錯的投資選擇。

潘裕翰

安聯投資

亞太區國際商業業務主管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