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讀到一篇報導,内容是有關内地管理1300億基金公司的明星基金經理今年所遇到的挑戰。
該基金經理表示,二季度,教育股跌幅較大對基金净值產生負面影響,使他反思長期投資框架中的一些假設,希望能夠將其進一步完善。
以我的了解,中國A股上半年有著顯著的風格轉換。
去年第四季度達到高峰的那些藍籌股(稱之爲白馬股)今年上半年都同時出現了很大的回調。
這些藍籌股正正是去年基金抱團,贏得最多的股票。
突然賺錢的股票,不賺錢了。市場就是不斷在改變。
最近恒大系股票因爲壞消息而股債齊齊下跌,引發市場關注。
我亦有友人曾經在恒大系股票身上賺過不少錢。
最近卻是撈完又沽,撈完又沽,笑稱自己是「最後的好友」都快要變成淡友。
這也讓我引發一些思考。
對投資者來説,交易的是哪支股票重要嗎,還是說交易的方法比較重要?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見到,交易的方法是比較重要的。
無論你是從基本面,宏觀經濟入手的基金經理,還是跟隨資金流的短線炒家。
市場轉變了,趨勢轉變了,遲早都要去適應轉變,即便你是千億級別的基金,也無法逆勢而行。
但是,我認爲,更加重要的其實是思維模式。
通俗一點講,舉例說,我們是如何看待輸贏的。
假如輸贏是關乎公司老闆的期望,客戶的信任,還會用同樣的眼光去看待嗎?
這就解釋了,爲何很多新手容易賺錢,或者用模擬賬戶就很容易賺錢,一去到實戰操作就完全不一樣。
所以,所謂思維模式,就是investor psychology,行爲經濟學,國外流行trading coach就是爲了改變思維模式
如何通過學習去改進呢?
我喜歡的一個方式,就是看實戰高手的Twitter。
他們很多時候也就是講講心態而已。
成功的交易案例,其實屬於正常發揮。
包括失敗的止損案例,更加是家常便飯。
至於騰訊(00700),恒大(03333),還是滙豐(00005),還是指數漲跌强弱,都是doesn’t matter的正常波動。
交易的對象根本就無關緊要,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净值曲線而已。
編按:作者施華格,時易網創辦人。曾任家族信託基金的投資組合經理、大行操盤手,鑽研循環周期、江恩理論、波浪理論超過10年,把理論融入實戰,擅長捕捉市場轉角,他會逢周三開市前於【周期論勢】分享市場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