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5月11日

曾德明 基金

中國經濟危中尋機遇

俗語有云:「危中有機」,套用在當今的中國經濟格局尤其貼切:增長放緩、信貸質素隱憂、人民幣貶值、資本外流等問題揮之不去。在目前的投資環境中,投資者可如何化險為夷,在風險中尋找獲利機會?本文將拆解中國經濟的四大機遇與挑戰。

危機一:增長放緩 vs 結構轉型

外需疲弱,加上全球經濟格局重塑,令中國脫離高速增長行列。國內經濟增長率拾級而下,去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僅為6.9%,為25年來首次「破七」。此外,產能過剩引發通縮升溫,截至今年3月,內地生產物價指數(PPI)已連續48個月錄得負增長。在一片陰霾下,中國經濟何處覓出路?

舊產業漸被淘汰的同時,新經濟有望成為中國增長新引擎:數據反映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增長步伐勢頭良好,2015年第三季,服務業佔中國經濟比重升至49.8%;相反第二產業佔比則由2007年的46.8%,下跌至2015年第三季的41.1%。同期,服務業佔全國就業比例亦按年升6%,至41%,遠較第二產業高。內地經濟重心逐步由工業/出口轉移至消費/服務,過程中「陣痛」在所難免,早前總理李克強於全國人大會議期間向市場大派定心丸,指下行壓力雖然加大,但今年定下的經濟增長目標「不可能」達不到,即不會跌穿增長6.5%的底線,明示中央將在轉型的過渡期間為經濟提供支持。

危機二:資本外流 vs 外滙儲備雄厚

2015年中國面對持續資本外流的困擾,外滙儲備由2014年中的4萬億美元銳減至目前的3.2萬億美元。然而,內地外滙儲備終於在3月份意外回升,按月增加近103億美元,為去年10月以來首錄增長,對人民幣滙價帶來支持。資本外流壓力稍緩,有望減輕中國市場的下行壓力,有助市況回穩。

危機三:信貸氾濫 vs 風險可控

過去中國以信貸及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導致經濟體系中高槓桿風險偏高。內地廣義貨幣供應量(M2)在今年1月按年增速達14%,不但較2015年12月的13.3%為多,數字更為2014年7月以來最高;而1月新增貸款亦達到破紀錄的2.5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升70.7%。內地信貸規模急速增長,令部分企業債台高築,國有企業、內銀的資產質素惹人關注。

儘管企業債務問題對中國經濟構成挑戰,但中央政府正「對症下藥」,將不良貸款問題限制於可控區間。其中,針對壞賬的債轉股方案若落實,有望降低企業負債比率,某程度上可為企業去槓桿化。事實上,近期工業企業的利息覆蓋率與2003年水平相若,當年上市銀行的平均不良貸款比率超過9%,遠較2015年的1.3%為高,反映目前的信貸狀況尚處於可控範圍。

危機四:貨幣貶值 vs 人民幣自由化

去年8月,當局突擊貶值人民幣,一度引起貨幣戰疑雲,更有聲音揣測中國須要貶值人民幣提振經濟。其後政府多次出手干預貨幣市場,試圖穩定人民幣滙價,惟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滙價仍大跌4.4%。然而,隨着人行強勢維穩,加上美元走弱,人民幣貶值壓力得以紓緩,年初至今更現升勢。現時國企外債高企,料中央會繼續穩定人民幣滙價,避免企業的外債產生過大滙兌損失。

危與機乃一體兩面,化危為機的關鍵,除了重視市場以及企業基本面外,亦須配合「人棄我取」的逆向思維。具備以上條件,在任何危機下,都可掌握較大勝算。

曾德明

惠理基金

亞太區分銷業務主管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