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1月16日

Keith Wade 宏觀分析

衰退恐慌籠罩美國

各國的決策當局似乎對世界經濟面臨的風險日益敏感,這從三個層面可以看到:

• 首先,美國聯儲局於9月份決定暫不加息,最初市場或許不甚認同,但確實有助緩和新興市場環境,令當地貨幣回穩。
• 其次,貨幣戰爭似乎暫告一段落,人民幣未有進一步貶值,而日本央行能抵受壓力,未有擴大質化及量化寬鬆(QQE)計劃和壓低日圓滙率。
• 最後,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最近的言論反映可能擴大量化寬鬆的規模,以及中國人民銀行實際的下調利率行動,均有利承險意欲。

經濟如同搖晃不定的單車

無論這是國際合作的結果抑或是一連串的個別巧合決定,各國央行已成為重建市場信心的關鍵,而中國、歐洲和美國經濟持續增長亦有一定幫助。

然而,最近的恐慌有所增加突顯環球經濟活動脆弱。美國經濟諮商理事會(The Conference Board)指標等領先指標最近有所回落,主要是由於標準普爾500指數、建屋許可證、製造業新增訂單放緩,加上每周平均工時下降所致。市場擔心央行無力緩解重大不利衝擊,加劇對增長的憂慮。在利率仍然接近零的環境下,擴大量化寬鬆不失為一個選擇,但市場對其作用有所質疑,而可以肯定的是,它會推高金融市場價格及激化有關不平等的辯論。

就此而言,投資者仍然着眼於下行風險。當中國硬着陸的可能性或者有所減退,但市場對美國周期逆轉的憂慮正在升溫,導致市場人士認為,世界經濟如同一輛「搖晃不定的單車」,既緩慢亦相當不穩,容易掉進坑洞。

可能觸發衰退的因素有三

雖然如此,經濟衰退必然有其原因。在目前環境下,我們需要判斷有什麼會絆倒這輛「搖晃不定的單車」。基本上,能夠造成衰退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是通脹上升,迫使央行收緊政策為經濟活動降溫以及令通脹受控。在此情況下,外界必然開始討論製造軟着陸的局面,但軟着陸甚少成功,往往最終陷入衰退。有時,衰退是當局有意之舉,例如當通脹已經失控的時候。

其次,衰退可能在失衡問題加劇下出現,如果經常賬及/或預算赤字增加,市場往往會開始討論一個新範式,那就是全球資金流可以容納更大的資金缺口,直至投資者開始質疑債務攀升情況可否持續下去,屆時危機就將隨之來臨。

最後,企業利潤減少導致公司降低資本開支及人手,從而最終造成衰退。如果影響至一定程度,將對消費產生連鎖反應。然而,利潤增長放緩往往是步入經濟衰退的徵兆而非成因。

通脹正面臨一股抗衡力量

目前,經濟學者分為兩個陣營,一派擔心通脹,另一派則關注企業衰退風險。當然,現階段的周期通常是通脹升溫及政策收緊。目前失業率接近2001年及2007至2009年衰退前的水平,但低於1990至1991年衰退前。然而,有別於以往情況,目前工資尚未有實質增長。第三季度的就業成本指數年率為2.1%,相信聯儲局不會為此感到困擾。

現時主要消費者價格(CPI)通脹偏低,可能有助名義工資按年比較保持較低水平,但油價下跌造成的抑制效應,並未反映在按年比較之中,故此未來數月情況可能逆轉。在此環境下,只要失業率持續下降或維持在目前水平,工資上升不足為奇。

可是,由於美元升值及新興市場疲弱,通脹正面臨一股抗衡力量。進口價格下滑,未來數月隨着美元升值將進一步下跌,而這情況與1997至1998年亞洲危機時類似。雖然目前新興市場衰退不如當年嚴重,但新興經濟體很可能藉着商品價格下跌而再次拖低全球通脹,屆時對工資上漲令聯儲局加息的局面將會造成障礙。

資本開支減不致觸發衰退

另一個觸發衰退的潛在原因涉及通縮壓力加劇,那就是企業大幅縮減開支。儘管業績超出分析師預期的企業多於未達預期者,市場對美國公司盈利增長仍然感到憂慮。宏觀而言,溢利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經過多年增長後有所放緩,按實質基準計算幾乎沒有增長,但現時尚未發生美國過去兩次經濟衰退時出現的負增長。

以上情況與通脹展望一樣可能有所改變,而工資是關鍵所在,如果工資增長,屆時除非企業能夠維持議價能力,並轉移成本增幅(通脹)或提高生產力(裁員及解僱),否則其利潤將會受壓。

綜合來看,我們的看法傾向後者。公司日益審慎的其中一個指標是耐用品訂單,數字現正反映企業將削減資本開支。這並非表示企業對需求及議價能力抱有信心。資本開支及就業水平往往步伐一致,故此我們需要審慎注視它對勞工市場的影響。

這一點是否足以觸發美國的經濟衰退?單單企業資本開支減少並不足夠,衰退時經濟不景還會由勞工市場擴散至消費領域。儘管如此,就業增長疲弱以及油價下跌造成回報減少,很可能於未來數月導致消費錄得跌幅。與此同時,從正面來看,房屋資本支出仍然穩固,而庫存的拖累影響亦有望減退。

暫時市場環境未有觸發任何一個衰退因素。溢利疲弱程度未算嚴重,而通脹升幅亦需要超越基數效應,聯儲局方會採取較進取的行動。我們仍將保持警惕,不過現階段美國衰退只屬一個有機會發生的可怕情景,外間看法暫時並非一致。

Keith Wade

施羅德

首席經濟師兼策略師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