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看到一篇文章,談及香港舊樓重建的情況,指出香港舊樓數目逐年增加,但重建速度沒有隨之加快。為加快舊樓重建的強拍條例,即《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條例》在1991年通過後,到2010年修訂一次,把申請收購門檻50年以上舊樓及30年以上工廈由九成降為八成。在收購門檻修訂至八成之後兩年,收購個案每年增加至數十宗,但其後個案縮至每年十多宗,至2019/2020年回復至數十宗,但之後都是十多宗一年。
近年因應加快舊樓重建,社會上有聲音要求降低門檻,但應該降多少才合理,這個情況要從多角度思考,門檻愈低當然愈方便發展商收購,但以業主角度,如發展商收購力度愈大,對他們業權的保障便相對削弱。這樣也是有違普通法保護私人產業的原則,怎樣在這之間取得平衡是不容易的政治藝術。
不過,降低收購門檻也未必一定加快舊樓重建,因為除了收購門檻外,也有其他因素影響舊樓重建的步伐。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重建後有無增加上蓋面積,例如現時舊樓有1萬方呎樓面,而重建後亦只可建1萬方呎新樓,在這個情況下,發展商就缺少誘因去重建。除非收購價極低;加上建築費仍然有利可圖賣出新樓,又或者發展商看好市場前景,認為在兩三年建築完成後,新樓市價可大幅提升。但若發展商有其他穩健低風險的項目,就不會進行高風險的舊樓重建項目。
另一個情況是以發展商角度看,地盤面積是愈大愈好,但若是進行數十個小地盤合併,時間會拖得很長。有些大地盤要用十多二十年時間才完成收購,時間愈長發展商風險就愈高,受到經濟上落影響就愈大,所以發展商進行舊樓收購亦非常謹慎。
地契限制亦是影響發展商收購意欲,若地契有高度上蓋面積或one house等發展限制,令發展商要改地契及補地價後才能發展,便會增加發展成本及時間。
此外,舊樓位置亦是重建時要考慮的因素,如果兩邊樓宇已經重建,舊樓地盤面積狹窄,或地點不佳,在市場上無吸引力,就不能令發展商投資,所以在市面上不時看到兩幢新樓夾着舊樓,又或者偏僻地點的舊樓,遲遲未能重建發展。
還有一個因素是如果發展商未能成功100%業權收購,便要經強拍程序,收購餘下20%物業,但強拍程序要經土地審裁處批准及定出合理收購市價。這個法律程序是對小業主及發展商都是公平,小業主可聘用專業測量師,爭取公平合理的收購市價,發展商亦不用受釘子戶掣肘,整個程序由雙方律師測量師負責,最後透過公開聆訊由法官裁定合理的收購價。但以筆者測量行處理的強拍個案來看,有一個問題政府要留意是,現時強拍個案排期要年半左右,如果排期可以縮短的話,便可以加快舊樓重建的速度。
蘇振顯
蘇振顯測量師行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