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連續第二天造好,昨甫開市便重越22000點,觸及22423點才止步,這位置正是2月10日至3月15日累積跌幅反彈61.8%,埋單報22154點,上漲1.2%。藍籌升幅榜前五位有3隻來自醫療板塊,分別是藥明生物(02269)、石藥(01093)和中生製藥(01177),餘下的小米(01810)與阿里巴巴(09988)都恰巧擴大回購計劃。
阿里周二開市前披露加碼回購股份,金額由150億美元上調至250億美元,刷新中概股回購規模的紀錄,涉資約為市值的9%。小米則在收市後派成績表時公布,建議不定期回購股份,上限100億元。小米股東去年6月已授權回購最多10%股份,截至今年1月19日累計買入1.65億股,佔發行股本僅0.66%,「餘額」相當充裕,管理層此刻宣示大舉回購意圖,有助刺激股價,小米昨收報14.78元,升4.1%。
個別恒指成份股近年亦積極回購,不少會選擇於放榜時一併發布。除了上述兩隻科企,友邦保險(01299)3月11日業績揭盅時,也敲定總額達100億美元的回購大計,準備在未來3年買入不超過10%發行股本。資料顯示,本周一至周三友邦合共購回約488.1萬股,佔發行股本0.04%。
滙控(00005)去年10月底公布季績時指出,擬斥資最多20億美元回購股份,翌日隨即在倫交所入市,效果尚須觀察;惟獅王今年2月披露2021年業績時,已急不及待建議下一輪回購10億美元股份,等到原有的20億美元用盡後才展開。
中移動(00941)2021年5月決定申請回歸A股,由於本港《上市規則》不允許企業回購後30天內發行(或公布發行)普通股,故一直未有行動;到今年1月初中移動成功登陸上交所,董事會便宣布行使權力在場內回購,數目約為已發行H股的10%。
此外,藥明生物在去年12月中旬生化科技股急滑之際,董事會議決動用股東給予的一般授權,回購不超過發行股份一成,預估涉資少於5億美元。
附【圖】所見,上述6隻藍籌股發布回購計劃後,即時及短期的股價表現普遍勝於恒指,惟經過兩周左右,利好刺激作用漸告遞減,走勢開始呈明顯差異;以首50天計,滙控和中移動跑贏大市,小米與指數同步,阿里及藥明生物則大幅落後。
因此,回購對重磅股的「藥力」只怕時間性有限,難以帶動股價持續領先恒指,畢竟個股及其板塊都受獨特因素影響,例如互聯網平台經濟就面臨內地嚴厲監管,而像藥明生物一類則未擺脫美國制裁陰霾,相信港股不易複製華爾街「回購魔法」,恐難為中長期股價提供支持。
信報投資研究部
立即試用EJFQ 盡覽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