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1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化債計劃,評級公司標普信評最新評論指出,方案體現了中央化債思路的轉變,政策更加積極,更多着眼於地方長期發展,用發展的方式化解債務,額度分配值得關注,或將對經濟較發達區域有更多的傾斜。
該機構發布報告稱,本次債務置換為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債務置換,地方政府在2028年前將隱性債務化解完畢難度不大。此次置換政策利於地方債務結構優化,推動隱性債務顯性化,也利於提升債務管理的規範性和透明性。
此次置換方案更多體現了中央化債思路從「堵」到「疏」的轉變,不再只有在風險暴露苗頭出現時才採取措施,而是將債務風險化解進一步前置,政策更加積極,地方將有更多的資源用於發展,用發展的方式最終化解債務壓力。債務置換並非債務削減,地方仍須以發展為主要目標,通過發展最終將債務規模控制在與自身經濟財政實力相匹配的水平上。
標普信評認為,此次議案提出了「在壓實地方主體責任的基礎上」的原則,而且化債政策以地方置換債務為主,並非中央對地方進行大規模轉移支付,表明化解債務的責任仍在地方,並非中央進行兜底,而未來中央政府對地方債務的監管和處罰將更加嚴格。
報告指出,2023年至今發行的超過1.7萬億元特殊再融資債,主要來自負債率較高的省份,如貴州、雲南、內蒙古等高風險省份,東部的經濟大省江蘇、山東、浙江等地發行金額不大。由於此次10萬億元債務置換既要解決當下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又要促進經濟發展,額度分配上的考慮可能更加綜合。
標普信評認為,東部省份肩負經濟增長的重任,也可能將進行較大規模的置換。同時,不排除隱債清零的區域仍可獲得部分額度的可能,特殊再融資債的使用範圍有可能擴大。
標普信評又指出,此次債務置換在未來3至5年內,對地方政府與城投企業形成持續的資金支持,城投企業資金壓力將得到一定緩解。短期內名單內城投企業的再融資需求或將有所下降,退出名單的速度將會加快。地方政府發行債券對隱性債務進行置換,取代了涉及隱性債務城投企業自身的再融資,該類企業的再融資需求可能下降,包括債券和非標融資,特別是一些非標債務本身化解的難度較高,可能優先獲得置換。
標普信評預計,這類企業未來一段時間或將仍然面臨偏緊的融資環境。未來地方政府資金需求以預算內為主,為持續防範新增隱性債務的風險,強化地方預算硬約束的原則,推動城投企業市場化轉型,對於這類企業嚴格的發債審批可能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標普信評表示,此次中央10萬億元置換政策,幫助地方政府和城投企業解決資金壓力,城投企業卸下包袱,有更多餘力進行轉型。地級市、百強區縣、較發達的開發區具備良好的產業資源轉型。但同時有2800多個區縣,發債的城投企業中區縣級城投企業佔比很大,而許多的區縣缺乏產業資源,客觀條件限制了當地城投企業轉型,部分城投企業轉型的可行性偏低。
中國上周推出「6+4」萬億元隱性債務置換計劃:6萬億元債務限額分3年安排,2024至2026年每年2萬億元,支持地方用於置換各類隱性債務。同時,從2024年開始,連續5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用於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