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7月6日

【信報月刊】無上妙法遭誤解 辜負如來一片心

【香港資深傳媒人施純志】在佛教看來,人生的價值不在於擁有多少財富、權力和名譽,不在於感官欲望得多大程度的滿足,而在於能否擺脫生死的束縛,使充滿污染和煩惱的生命,提升到「常、樂、我、淨」的圓滿境界。

佛典《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個生性懶惰的婆羅門,去拜見佛陀,請求說:「願見矜愍,汝為我故,而修聖道,斷我煩惱。」佛陀說,他沒有能力替別人斷除煩惱,並打了一個比方:「猶如他人服藥,自除其病,無有是事。自除其病,斯有是事。」意思是說,一個人生了病,卻叫別人替他吃藥,是不可能治好病的;要想治病,必須自己吃藥。

《六祖壇經》裏也有這樣一個情節:禪宗五祖弘忍秘密傳法給六祖慧能之後,擔心慧能受迫害,連夜送他渡江南去。慧能上了船,隨即把櫓。弘忍說:「合是吾渡汝。」慧能答:「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兩句簡單對話,充滿了禪機。慧能認為,迷路時靠師父指點;知道了出路,就得靠自己走。大多數佛教教派都主張,要實現理想,必須自力自為,別人無從代勞。這種不依賴他力、不仰仗神恩的信仰,才是佛教的主流信仰。它是否迷信,答案不言而喻。

真正的佛教信仰並不迷信,但它確實給人一種「悲觀厭世」的表面印象。佛教把世間比作無邊苦海,認為眾生一直在苦海中生死輪迴,難以解脫。對世間採取捨離的態度,並不意味着佛教主張「生活無意義,人生無價值」。佛教不厭其煩地宣揚「世間是苦海」,其實乃是一種策略,旨在警醒眾生不可沉迷於世俗欲樂,而應追求有意義的人生。那麼,人生的意義何在呢?佛教認為,那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從而實現最高人格──成佛。但這條路並不好走,需要勇猛精進的毅力,難行能行的意志,並非消極悲觀、懶惰懈怠者所能踐行。

原文請閱7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