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4月29日

【信報月刊】上海抗疫:當專業遇上政治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閭丘露薇】對上海疫情特別關心,因為家中老人、很多朋友都在上海。而在香港第五波疫情變得嚴重之後,有家在香港的朋友,決定全家去上海避疫。結果,結束了酒店隔離,緊接着趕上上海一直引以為傲的精準抗疫,只封鎖有感染個案和密接的住宅樓或者小區;然後,就是被稱為「全域靜態管理」的封城。快兩個月,過着足不出戶的日子。前車之鑑放在那裏,為何上海會依然重複香港走過的彎路?這裏面涉及到的,是決策中專業意見和政治立場的博弈,最終到底誰能夠主導公共政策。

中央再三強調,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猶豫不動搖,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親臨上海,要求「應檢盡檢,應收盡收,應隔盡隔,應治盡治」。專業意見在政治立場前退場,並不讓人意外。社會學家對於威權社會和專業之間的不相容,早有詳細的分析。在危機面前,政府決策當然需要高度專業化的知識和高質量的訊息,但是在威權體制下不需要,也做不到。因為威權是必須削弱和阻礙專業化過程展開的,必定否認不同專業領域建立的共享觀念的獨立過程。專業化發展,是通過一系列制度來培養的,而這種專業化過程相對獨立,並且成為不同領域的權威。這種權威不可避免地會挑戰和質疑威權的決策,從而影響威權的權威性,往往被視為威脅。所以威權天然排斥專業意見,並且打壓和削弱專業的權威性。

這些日子,不少人提起五十年代末的麻雀清零運動。在毛澤東的指示下,為了避免麻雀禍害莊稼,全中國展開了包括麻雀在內的除四害運動,結果導致農田中的害蟲沒有了天敵,反而糧食欠收。一位年長一些的朋友說起,那時還在讀小學,也要參加打麻雀運動,因為每個學生必須上繳打死的麻雀,不然會被批評不聽黨的話。撲殺麻雀並不是中國首創,十八世紀四十年代的普魯士、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法國,都發生過,並且被一再被歷史和科學證明是錯誤的。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最終依靠一些科學家,執着的為麻雀翻案,用了五年的時間,毛澤東剔除了麻雀,改成了臭蟲。

文化大革命,為麻雀翻案的科學家們遭遇批鬥,罪名是利用麻雀做文章,反對偉大領袖。文革之後,科學家們被平反,也引發了一些反思,那就是如何尊重科學,以科學論據作為公共決策的依據和基礎,如何面對少數人的反對意見,如何不重複前人犯過的錯誤,以及當決策失誤,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反饋機制,糾正錯誤。面對病毒也是一樣,人定勝天的思維,早就被歷史證明過於主觀,尊重科學,尊重專業,才是制定最佳公共政策的基礎。

原文請閱5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