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月4日

【信報月刊】陶冬:香港樓 有買貴無買錯

【本刊特約記者幸瑜、本刊記者李潤茵】一直被視為樓市終極淡友、曾於2012年表示樓價瘋癲,而出售物業的瑞信亞太區私人銀行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近期因再度上車成為市場焦點,「我從來都說真話,只是媒體不了解我!」這位著名經濟學家接受本刊訪問時解畫,重申量化寬鬆屬於長期狀態,沒持有資產將處於不利位置,並進一步前瞻本港樓市。

不經不覺,新冠病毒爆發已近兩年,多國準備「與病毒共存」之際,驚現變異病毒Omicron,疫情難根治,經濟頑疾何嘗不是?踏入2022年前夕,聯儲局宣布將加息三次,並暗示會「縮表」。儘管如此,陶冬預測寬鬆貨幣政策(簡稱QE)很快捲土重來,原因是「多數國家根本沒有作出結構性改革」。

有生之年持續QE

在這位著名經濟學家眼中,目前全球貨幣環境始終猶如病人,「每次生病都發誓,病好會多做運動,次次康復後都不了了之,到下一次生病再吃藥」,然而經濟會有抗藥性,導致QE規模愈滾愈大,「第二輪QE於一年內創造的流動性,就等同聯儲局十年來流動性總和」。

最近聯儲局準備「收水」,惟借鑑往績相信僅屬短暫。「從QE 1及QE 2可見,資產負債表由8000億美元(下同)升到4.3萬億,之後稍為收縮至3.7萬億,期間都加息九次,惟一遇上疫情,觸發新一輪市場恐慌、經濟衰退,資產負債表旋即漲至9萬多億,而且還未完。」

陶冬表示,歸根究柢是「多數國家不思改革,沒有釜底抽薪,情況猶如消防員只管灑水,但不處理背後易燃物品」,今次都不例外,「當下一次爆發危機時,就會再次出現QE,而且以更大規模來掩蓋」。陶冬悲觀認為,在他有生之年,此惡性循環只會周而復始。

全球資金泛濫乃不爭事實。「一個瓶子被不斷灌水,很多水就會溢出來;瓶子就是實體經濟,滿瀉的水則流到金融市場。」他總結過去十年經驗,自零八年美國推出首輪QE後,「只要有資產投資,無論是買股票,還是房地產,你都已經發財了!沒有資產的話,哪怕工資漲了,你都是worse off(處於劣勢),美國的中產數量就在收縮」。

他一語道破殘酷真相,指QE是「劫貧濟富的工具」。「儘管資產價格有起伏,但長遠來看,手中沒有資產是跑不贏通脹。通脹定義亦不應太狹隘,僅視作消費物價指數(CPI),對人類威脅最大的是『資產通脹』,在香港則體現在樓價。」

原文請閱1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