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談過去一星期多香港的城中熱話,一定是談到發展商與藝術的關係,而當中許多的香港本土報道都嚴重地反映香港傳媒或大眾廣泛對藝術,建築發展規劃項目之間的關係,完全欠缺理解力及無知;以非常膚淺的角度去評論玩藝術就是玩火,藝術是不必要的奢侈品,亦是存在於建築物身上的花瓶,可有可無,甚至玩藝術於建築項目上被描述為令一個大家族傾家蕩產及沒落的唯一原因。
多年來香港的建築發展,在經濟起飛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已經是嚴重欠缺設計與藝術的重要性,香港更曾經被形容為文化沙漠;皆因贏快錢的人和事、搞大少發展項目轉手玩財技太容易,遍地黃金,誰有興趣注重設計與藝術於任何項目。那個年代的建築訓練偏偏將設計與建築學切割分開,唸建築學就高高在上,唸設計學就是在地底泥下,任人踐踏。讀書不成的就去讀設計,讀書好的就去學建築學,這種觀念足足由香港經濟起飛到經濟下落橫跨半世紀,都孕育着一種極度錯誤的一種觀念,就是建築學是一種專業,以文字法制形式去運作,設計只是輔助工具,不被重視!
只要以法例批圖則、不要任何花巧設計就是普遍的思維。反觀外國西方國家唸建築學就是學設計文化藝術,而不是一種純商業學科,更不會刻意與醫學及法律學平起平坐,自稱「三師」的其中一種專業學科;因此過去香港唸建築學的都是用左腦,用文字法例去學及自滿,而在外國唸建築的就是用右腦,以設計文化藝術去學,着重歷史與理論,以文科自稱,這就是兩者觀念上最大的分別。假若有富商第三代在外國飽讀哲學與藝術,立志推動藝術美學、建築與商業並存的概念並不是豪賭,已是推動時代的變遷(A Paradigm Shift),該前瞻性是留名歷史的!
最抱不平的就是看到大部分偏頗的報道就是誤導大眾,藝術推崇者注入藝術元素於發展項目中就是讓家族生意的業績插水的關鍵原因,許多報道更形容到藝術就是始作俑者,藝術就是令人傾家蕩產的既奢侈又無謂的元素。有些報道更認為發展項目及建築物本身不應有任何設計或藝術元素,若注入設計與藝術元素於建築物就是一種奢侈多餘的玩意,就是一種不必要的行為,這就是充分表達到新聞從業員或評論文章的報道嚴重欠缺通識,嚴重忽略或漠視建築與藝術之間互相緊扣的基本元素。猶如香港本土電影,由上世紀八十年代風光至今沒落一樣,膚淺的評論人只懂將香港電影分為「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不賺錢的就是藝術電影,大賣座的就是商業電影,事實其分別是否這樣膚淺簡單嗎?
其實,設計與藝術並非奢侈品,應該是與生俱來在建築設計上或在發展項目中唇齒相依,有發展就有藝術,有發展就應包含設計,難道我們以平庸最低成本的方法發展一個項目就是叫做賺錢嗎?其實設計只不過是一種技巧,可以造成實而不華,並不浪費的方法為建築發展項目添上時代感,添上氣息增值,亦是一種市場推廣的方法。
建築兩字本身已包含設計元素在內,無法刻意被分割。在整個發展項目中若注重設計元素,藝術元素根本是佔整個發展的一小部分成本,不算上是任何大花筒,反而懂得設計,懂得藝術的使用者或倡議者是能夠懂得將藝術如何以無為的方式融入建築發展上面,令制成品更上一層樓,更有時代感,更能在時代的巨輪上產生一個永恒的作用,而不是令發展商傾家蕩產的一種豪花豪賭,貼金貼銀地浪費金錢。
再一次設計並不是奢侈品,設計反而是一個基本的元素及手法令建築作品或發展項目能夠錦上添花,在市場學上面可以說多一個話題,講多一個好故事,亦可以說是一種高超的商業推廣包裝手法,猶如一位著名時裝設計師或走在Catwalk台上的著名模特兒,他們現實的生活都以素服,簡單顏色,以簡單就是美的方法去生活,簡約美學就已溶入生活,這就是設計,而不是以堆金堆銀的方法去表達奢華;這也是在建築或發展項目上表達藝術,推崇藝術,賦予設計的一種手法之一,是與生俱來的。
其實,經過多個傳媒的不深入報道,在過去一星期多裏面不斷指責搞藝術就是傾家蕩產,磨合藝術與發展項目就要落台,在建築發展項目裏面倡議藝術或注重創意設計就是死路一條,設計就是王家衞,就是燒銀紙這種說法,甚至乎建築不能帶有任何藝術設計想法就是成功等這種思想。這事態的發展並不單止是某財團某人落台的問題,更不是某個家族的股價問題,最重要是這種報道會令許多有心從事創作或藝術設計的人,將來必定受重創,受到投資者無限的閉門羹,在這情況及環境下有心從事設計推動藝術的人的前路必定更加艱巨。
何周禮
何周禮建築設計事務所創辦人及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