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在報章上看到一則新聞,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參加西貢萬宜灣及沙咀村搬村50周年慶典,勾起筆者50多年前在西貢理民府工作時的往事。
1972年初出任地政主任負責萬宜淡水湖工程的搬村工作,當年西貢理民府位於新蒲崗,而萬宜灣及沙咀村位於糧船灣最東端。每天一早乘政府車到西貢早禾坑碼頭,再乘船差不多一個小時才到達沙咀村,全程要花兩個多小時。沙咀村是一個極偏僻的小村落,無自來水、電、電話和水廁,亦無車路到,對外交通全靠海路到西貢。
未有萬宜水庫工程前,只有公公婆婆在村內,年輕人一早已到英國或荷蘭謀生。但自從知道要搬村後,不少村民就回到村內等候政府搬村賠償,有些村民更全家攜眷回來。所以在上述極之落後的居住環境下,竟然有外籍婦女連同幼兒在村中居住,在戶外用手洗衫及做家務,真是難得一見的景象。
萬宜灣土名叫爛泥灣,筆者在六十年代中學時到西貢大浪灣旅行時都經過,村民都是以種禾為主,爛泥灣原是糧船灣官門水道旁一個泥底淺灘,所以叫爛泥灣。風景非常優美寧靜,春天時山上的映山紅杜鵑盛放,漫山遍野都是野花。
搬村是非常大的工程,政府除了在收回村民土地的賠償外,還要為村民提供搬村後的住屋,所以在西貢市區建成萬宜灣新村,村民在搬遷村內擁有屋地,就可在萬宜灣新村分配一層單位,有些村民在村內擁有數個屋地地段,就可分得數個分層單位,可自住或作收租用途,村民在放棄世代居住的家鄉,以及農耕生活後,除了有農地,農作物等賠償外,日後還可以靠收租過活。此外,政府還重置村民的祠堂、廟宇、學校、牌樓,村公所等,盡量令村民的生活回到搬遷前的情況。
村民在搬村得到政府照顧,一般生活無憂,但亦令到村民日常生活有非常大的改變,過往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耕生活,簡單而有規律,但搬村後大都無所事事,有些村民就沉迷賭博,亦聽說有村民因為突然有很多錢,每天早上就到銀行提取大叠500元現鈔,放在可見到的上衣口袋上到處炫耀,到下午就再存入銀行,所以村民放棄幾百年的傳統生活,要過新的市區生活,未必是每個村民都可以適應。
在六十年代大嶼山石壁水塘興建時,部分村民搬到荃灣市區石碧新村,而另一部分搬到石壁附近另建新村,繼續過鄉村生活,後來有一份調查報告比較兩批住在市區及繼續鄉村生活的村民生活狀況,結論是留在鄉村生活的村民生活比較開心及健康較好,所以新界發展對原村民的影響是非常大,政府亦須小心處理。
蘇振顯
蘇振顯測量師行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