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盧景勳 自小患濕疹哮喘 細述斷尾經歷

2023年10月27日 #仁心仁話#

學校是培育學生增進知識、明辨是非、確立理想的地方。在傳統名校皇仁書院的學術氛圍下,盧景勳中學階段已立志從醫。「最重要是很多出色的校友,例如沈祖堯教授、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國父孫中山先生,均為皇仁書院畢業生,這是學校傳統。」他說。
從醫21年,盧景勳最難忘沙士期間留守瑪嘉烈醫院照顧病人。而自小受濕疹困擾的他,一直尋找問題成因,近年主力研究濕疹病人腸道微生物失衡情況,更會多點關注病人心靈健康。「可能做少許總結後出書、拍攝短片給濕疹患者,希望除了平時看病治療身體問題,還幫助病人的心靈健康。」盧景勳醫生說。

在皇仁書院求學時期,盧景勳已愛細看事物變化,尋找根源。「我很喜歡觀察世界環境,皇仁有些地方給我們種花種菜,量度植物高度、生長變化,做一些研究,寫一些論文出來,我因為中學環境,自小對科學的觀察十分感興趣。學校的理科班只有3班,其一有關工程學,另外有關醫科及科學,所以很有趣,讀傳統名校的學生思想較狹窄,以為只有工程師、醫生、科學人員的出路,我本身讀科學,為什麼最後轉讀醫科?與小時候經歷有關係,自小濕疹和敏感嚴重。另外,我記得5歲時哮喘嚴重病發,幾乎無法呼吸,入醫院打針後,整個人放鬆,沒事發生一樣,覺得做醫生很神奇,做一個治療,能幫助別人改變整個人生,而我很順利考入中文大學醫學院。」
長跑改善免疫系統
小時候受盡濕疹之苦,盧景勳大學讀醫科時,對皮膚病課題自然格外有興趣。他笑一笑說:「現在的我皮光肉滑,小時候濕疹卻很嚴重。七八十年代成長的小朋友,家裏未必負擔得起經常看醫生。我小時候真的無法入睡,皮膚會抓到損傷,很影響自信,還好我的濕疹並非在臉上,可保持靚仔樣貌。濕疹集中在手腳,最辛苦在腳部,因為小學時參加了童軍,童軍穿很長的襪,每次脫襪便有事,真的很痛。幸好濕疹問題並非嚴重到入院,使用類固醇會好些。」

盧景勳深信濕疹慢慢好轉,與大學時參加馬拉松隊有莫大關係:「鍾尚志院長2000年在中文大學醫學院組織了一隊馬拉松隊,我開始認識馬拉松,可能在醫學院最初幾年埋首讀書,身體不太好,覺得跑馬拉松後,身體免疫系統改善了,讀完大學開始做醫生,濕疹慢慢斷尾;所以我深信,免疫系統與人的壓力、精神緊張、是否有充足睡眠、運動等有莫大關係。而且我改變飲食,加工、高糖份食物都不吃,較多吃全麥包等健康的碳水化合物,還有香蕉、蘋果等水果,可能是運動及飲食兩方面的作用,最後沒濕疹了,真的很神奇。」盧醫生說。
自願留守沙士醫院
盧景勳2002年於中大醫學院畢業,在公立醫院做實習醫生時,遇上沙士襲港。他回憶說:「實習最後3個月,在瑪嘉烈醫院做婦產科,可能大家都記得,當時瑪嘉烈醫院轉做傳染病醫院,只接收沙士病人。那時可自行選擇去留,我覺得可能一生人一次機會,膽粗粗簽了名,留在瑪嘉烈醫院對抗沙士,那時不怕死,其實真的很危險,對人生來說是很重要的經歷。當時我爸爸媽媽在內地開公司,如告知他們,可能不讓我做。照顧的病人,部分是幾星期前一起吃飯的同事,讓我感覺原來死亡不是那麼遙遠的事。」
經歷沙士3個月後,盧景勳被派往聯合醫院。「我們很多專科的基本訓練都是內科,我最初做實習醫生是在聯合醫院做內科,正式做醫生時,很幸運回到聯合醫院這個『少林寺』做內科,任何奇難雜症都會遇到。以前將軍澳醫院剛開設,大部分九龍東病症送往聯合醫院。很有印象的是,有晚一個五十多歲男士,心臟病發入院,做心電圖、抽血後確定是心肌梗塞,當年未有急性通波仔手術,只能做紓緩性治療,待早上讓心臟科醫生再治理,可是那病人情況不行,已打強心藥,做手術放置心臟起搏器,最終都救不到。」
盧景勳嘆一口氣後繼續說:「我覺得由於這一個原因,不想做心臟科,因為不願再見到這麼傷心的情景,盡全力仍然幫不到病人。最後選擇了皮膚科。」
而且盧景勳與皮膚疾病,一直有着微妙的「緣份」。「真的很得意,在聯合醫院第一日做醫生,第一個做的手術就是皮膚切片,開始不懂得怎樣做,因為醫學院沒教皮膚科的,立刻去醫院圖書館,那時醫生任何情況都要處理。後來我將圖書館有關皮膚科的書籍,基本上全部看一遍。而聯合醫院沒皮膚科,因為皮膚科歸衞生署管轄。最後我完成3年內科專科訓練,考了英國皇家醫學院院士試,便離開醫管局,去衞生署接受皮膚科專科訓練。」
當年辭掉醫管局工作後,盧景勳申請到衞生署做醫務官。衞生署轄下有控煙組、懲教署、母嬰健康院等幾個部門,原本他被派往赤柱監獄,報到前一星期,他收到通知皮膚科有空缺。
「真的很幸運,在香港衞生署,皮膚科稱為社會衞生科,要到不同區的衞生署皮膚科診所受訓。一般每隔3個月轉一次地點,可是我上司忘記了,我在伊利沙伯醫院的駐院皮膚科做了一年。那一年對我在皮膚科受訓,非常關鍵和重要,因為我做了超過500個皮膚切片手術,那時隨身帶備數碼相機拍照,切除皮膚組織化驗後,與病理科醫生對比相片和化驗,這學習過程很重要,讓我現在有一對像顯微鏡的眼睛,看見病人皮膚已知道大概情況。」盧景勳一口氣說。
完成專科訓練後,盧醫生在衞生署皮膚科做多一年主管,2011年開始私人執業。「香港的皮膚科,我覺得最大不足之處是,因為歸衞生署管,使發展比較局限,醫管局有較多醫院、大學研究支援。在衞生署純粹服務市民,醫生的研究和發展較有限,我選擇私人執業後,進步空間更大。」

研究腸道微生態
他更利用空餘時間進修,繼續研究治療濕疹方法:「我喜歡看書讀書做研究,讀了這麼多碩士。2006年港大有個兩年課程,原本要8萬多元報讀,醫管局醫生報名,只收500元,當然要讀。我從不抗拒中醫,其實開了眼界,知道中西醫的不足和強項,現在做一些中西醫研究互補,例如利用常見中草藥,看看怎樣加強劑量和治療,用科學方法量度,就是腸道微生態,量度中藥的成效,加強對病人治療效果。 」他耐心地說。

盧景勳還攻讀中大針灸學理學碩士,2017年獲中大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理學碩士,與碩士論文導師徐國榮教授共同研究腸道微生態。「有些病人完全沒改善,我一向喜歡問為什麼及深入研究,看濕疹病發與基因問題有何關係,愈讀得多愈清楚,基因改變不了,反而改變到基因外面的表觀遺傳基因,即一些控制基因的物質,有致病基因存在,只要不觸發,拿走那條鎖匙便沒事;而控制表觀遺傳基因,其中一個是身體的微生態系統,而我的碩士論文,就是腸道微生態如何影響濕疹的表觀遺傳基因。」
盧景勳想一想再說:「未有濕疹的小朋友,其實出世時腸道已經失衡,這是很重要的發現,為什麼現在很多兒童奶粉配方都加入益生菌和益生元?因為研究發現如果有好的腸道,可減低嬰幼兒日後敏感、濕疹的機會。」

盧景勳2018年與徐國榮教授等中大校友,成立研究腸道微生物的公司,幫助大眾對抗都市病。「大眾在感染新冠肺炎後影響腸道微生態及免疫系統,很多人未試過發濕疹,COVID-19後卻出現了,很難處理。現在有多種治療,包括口服抑制劑或一些小分子治療,還有專門鑽研的中藥,以及我們研究的益生菌株等,希望多方位解決免疫系統問題。」

盧景勳(Steven)小檔案
職銜: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年齡:45歲
婚姻狀況:已婚
學歷: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理學碩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及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內科榮授院士等
興趣:跑步、閱讀

撰文:楊裕鍀
[email protected]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