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港股捱沽,周一(15日)恒指仍能反覆僅微挫28點收市,但翌日淡友開始發動攻勢,恒指即連續兩日創14個月新低;到了周四跌至15183(較上一日的intraday low再低11點)的2022年11月以來低位後,回升115點收市。上周五恒指雖然未有再創新低,但收市仍要跌83點至15308水平,全星期計則再挫達936點(6.14%)。
恒指剛於本月10日才創了26年來最長跌浪開局(連跌7個交易日),上周仍未能止跌,更值得一提的是,EJFQ系統反映弱勢股沽壓的弱勢股指數,已連升4日至70.1%的去年6月初至今最高,沽壓在恒指迭創14個月新低的情況下仍未收斂,港股疲態可見一斑,亦顯示淡友相信大市仍未到谷底。
事實上,摩根士丹利近日發表的報告統計發現,2023年12月是去年中港股市資金淨流出最嚴重的月份,也是史上第三大的月度走資。大摩報告指出,除了美國,歐盟地區註冊的主動型基金與本港ETF是兩大走資源頭,並估計目前有總值20.5億美元(約160.3億港元)的中資股將要沽出。
外資芬佬在包括A股和港股已跌至低殘仍準備減持;無獨有偶,反映本港主要大型屋苑二手住宅樓市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標(CCL,市場普遍用作樓市或樓價參考指標)最新跌至147.21,創2017年2月以來新低之際,美資大行花旗和摩根士丹利都先後調低(花旗將個別股份目標價下調逾四成,平均幅度亦達21%)本港主要地產股目標價。大摩更預測,樓價今年將再跌10%。
樓市買賣牽涉相關稅項曾是港府庫房主要收入來源,並帶動本港整體經濟增長以及刺激股市,但特區政府為了壓抑炒風而推出多項樓市辣招,加上過去幾年由於政治以及其他不同原因掀起的移民和走資潮,樓市供需失衡導致本港住宅和商業樓價格都顯著回落,CCL創接近7年最低的同時,去年甲級寫字樓空置率亦升至16.4%的新高。
行政長官李家超去年10月的施政報告宣布,將額外印花稅適用年期由三年減至兩年、買家印花稅和新住宅印花稅稅率減半;至於外來人才的置業印花稅,將由「先徵後退」改為「先免後徵」。發展局日前亦決定,今年首季暫停推出住宅及商業用地,只推出位於元朗的工業地招標。反映特區政府已着手減辣。
但要吸引外資重臨香港,從而刺激寫字樓的需求,相信關鍵還靠北京政府在美國的政經制裁圈中打開出路。至於港府可以做甚至刻不容緩的,就是撤銷大部分辣招,尤其是購買第二個物業需支付的額外從價印花稅,這項打擊炒風的辣招,在現今樓市低迷的環境已顯得嚴重過時。況且退一步講,即使港府決定撤辣或大幅度減辣,對樓市仍未必會有立竿見影的刺激作用。
返回港股,短線市寬(3天線高於18天線股份比率)跌至27.1%,自去年8月25日以來又再墮進20至30%的支持區,大市短線已相當超賣。不過,在弱勢股指數顯著回落之前,恒指也難望會有持續而較大幅度的反彈。
老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