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量聯行發表《2023大灣區住宅指南》報告指出,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於今年相繼調整樓市政策後, 內地大灣區城市出現局部輕微復甦的情況,澳門呈價跌量增的趨勢,香港樓市仍然疲弱,各地復甦步伐緩慢,2024年大灣區各地樓價可能仍將面對下行壓力。
報告顯示,受按息高企影響,香港住宅市場於年初短暫回暖後出現量價齊跌的情況。10月住宅成交量按月下跌25.8%,中小型住宅資本價格按月回落1.7%。
仲量聯行香港研究部資深董事鍾楚如指出,儘管10月《施政報告》放寬住宅印花稅,但未能為樓市注入動力。一手市場交投未見回升,在《施政報告》公告後的兩周內,主要新盤的首日出售率僅24.6%,而在第三季推出的主要新盤的首日出售率為73.9%。
在內地樓市方面,今年9月起,內地實施「認房不認貸」、調低住房貸款利率等政策,加上發展商於「金九銀十」期間積極促銷樓盤,帶動9月廣州、佛山和東莞三個城市新盤成交量分別按月增加60%、19%及219%,其餘大部分大灣區內地城市均在10月迎來銷量滯後性增長。
仲量聯行華南區研究部總監曾麗表示,受資產安全意識增強影響,置業人士對資產實際價值的重視程度持續上升。因此,大灣區內地城市新盤成交量增長集中在物有所值的優質樓盤,導致兩大變化:其一是以未來發展概念為主要賣點的樓盤對買家吸引力減弱,另一變化是二、三線城市的購買力持續轉移至核心區。
她稱,大灣區內地城市樓市呈現局部輕微復甦的趨勢,並依然面對下行壓力。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通關、內地放寬限購令、樓價下跌、滙率變化等因素導致更多港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置業,當中以深圳、廣州及中山為熱門選擇。他們購置住宅作自住的比例較疫情前上升。惠州、中山等地適宜養老度假的經濟型海景樓盤受到不少青睞。